第213部分 (第1/4页)

只是一眼看去,这大大小小的店铺就有近百家之众。满家销售的东西虽然大同小异但多少还是会有细腻的差别,不管做工,胚胎还是纹饰上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明显是来自大华天南天北不同的作坊。

商铺里的掌柜们个个卖力的吆喝着,笼络着过往的行商,伙计们也在勤快的打着下手,眉开眼笑的介绍着自己家的货物和自家的特色。繁华之中这里的买卖感觉很是简单,因为这年头没人会在陶瓷器上贴上明码标价的价钱而这里却是开了先河,行商只需扫上一眼就可以知道价格的高低,不必再多费口舌的去讨价还价。

东嬴,高丽,琉球,这里大多的还是周边一些小国的行商。也就他们的船代来回的速度比较快可以靠着这天然的优势多赚些银两,而其他西域国家每一次的航行都是漫长又充满风险,短的一两个月来一次,长的甚至得半年的时间。

所以西方人的船更大,也更平稳,没这份安全的保障他们难以驰骋在大海上。航海技术的先进是他们无奈而又必须做到的,除了对外边世界的渴望外,没有这种先进的技术他们很难在海上掏到惊人的利润。

所以市场上的行商都很是谨慎没有轻易出手,因为他们必须挑选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货物。花瓶,摆件,盘碗乃至是罐子,尽管每一样都很是诱人,可他们也必须精打细算让这次远航得到最大的收获。

下边的工人少有认识杨鸣羽的,叔侄二人衣着华丽,混在一众行商里边在这集市上走了一圈也不算显眼。感受到的除了那些掌柜的热情以外,就是这里货物的流通速度之快,杨存脑子都嗡嗡做响了,以这样巨大的贸易量,二叔眼下的家底有多少恐怕他都说不清楚吧。

这里的买卖很是迅速,一个青花碗被看上的话,大多时候是连着筐几百只就一起被买走了。掌柜的只要招呼一声立刻就有伙计拉着牛车把新的货物运来,看来他们在别的地方还有屯货的货仓,否则的话以卖了立刻进货的形式是难以满足如此多的购买量。

走完了这一圈,到了集市旁边的一个客栈上。店小二立刻殷勤的招呼二人上了二楼,笑咪咪的说:“二位爷,吃点例饭,还是来点打牙祭的。”

例饭是这每一家客栈都必须准备的,这例饭全是免费的,提供给过往的行商和这里的伙计,可以说每一家客栈都是一个食堂,吃例饭谁都不需要花半两银子。不过想吃好的那就得自己掏银子了,这些小店都有着自己的拿手菜和不少好的吃食。

俗话说穷人富路,在家再节俭但出了门有时候也得照顾一下面子问题。尽管这里的例饭都是不花钱的,但真正来吃的还是这里干活的伙计和力夫,行商到此都是大一帮人聚在一起。不管是显摆也好,为了犒劳手下也好,其实很少人会去吃这些免费而又简单的饭食。

而一些行商采购了某种货物以后赚了大钱,也会宴请那家店的掌柜吃一顿好的,顺便定一下自己需要的货和数量,以便下次来的时候保证有充足的现货。

“牙祭,好酒好菜的上,剩的赏你了。”杨鸣羽说着话,从怀里掏出一张奇怪的银票递了过去。

“好咯,爷您候着。”小二开心的一笑,眼前一亮顿时满面的献媚之意,拿过银票殷勤的跑下了楼。

见杨存有些好奇,杨鸣羽马上又递过一张银票,笑咪咪的说:“存儿,这是我们这海上贸易流通的货币。制作上和陆内的银票差不多,这东西上了岸就没人认了,不过在这些岛上可比携带金银方便多了。”

杨存接过一看,这银票有红有紫,凹印,影印和铅印都有,这些老旧的技术一应具全。用纸和落墨上极有讲究,一般的银号都模仿不了更别提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外来行商,这哪是私造的银票啊,简直比陆内一些银号发行的那些更胜几分。

“二叔,光这一张张银票,您就赚翻了吧。”杨存有些羡慕的问着,这一张张看似没用的纸衍生出的经济价值实在太大了,可以说这私造的银票已经是隐藏在这经济帝国之下一笔更深的财富。

“二叔就是想图个方便,没想那么多。”杨鸣羽坐在窗边,看了看热闹的街道后感慨道:“当年我是一时冲动,不知天高地厚就想在海上贸易里横插一手而已。那时我只是为了保住自己一命并尽快的积累财富和势力,我也没想到这个行当会做到今时今日这个地步,大到了我做梦都不敢相信的地步。”

“你也没料到,或许是因为发展太过迅速了吧。”杨存感慨着。

眼下这个海上帝国已经无比完美了,可以说在运转上已经不需要任何的监管和扶持。这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