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1/4页)

这苦头,没两年就不行……”

桓错说的简单,但玄澈却知道其中过程并不如此平淡。两百两银子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两百两银子足够一户五口之家衣食无忧地过上一辈子了。就算在宫里,太子每月月俸也不过十两银子。可桓家却能任由一个孩子随意挥霍两百两银子,可见其家底丰厚。但这么一个大商贾家族的后人却在短短十几年里落得如此境地,其中的大起大伏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楚的。

玄澈一时怅然,叹息一声,又听桓错安慰道:“也没什么,都过去了,人生境遇如此,也是一种历练。”

玄澈笑道:“你看得很开。”

桓错一笑,说:“开始也看不开,不过后来卢氏也被皇帝给抄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报应,想想我们桓家当初为了赚钱也没少使小手段,虽然明面上没做什么坏事,但又怎么知道暗地里害了多少人呢?上天安排我们桓家如此走一遭,也是一种教训。”

玄澈没想到桓错会有这种想法,听了有些感慨,偷偷看了一眼还在生闷气的玄沐羽,又想起那日庙会上听到的话,暗自猜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因果报应。

玄澈心中念头转过万千,但表面似乎只是不动声色地抿了一口茶,又问:“桓兄,我当时看你觉得你是一个有才之人,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呢?晋升仕途的话也就能振兴家族了。”

科举不限制参与者的出身,就算是商贾之后也一样能参与。

桓错摇头道:“我也想啊。当时我看了公布的进士卷子,我觉得我若参加时政科的考试肯定能中各进士。可是参加科举要先通过乡试,乡试考的是帖经墨义。说来惭愧,我参加过一次,结果却不及格。无法通过乡试就不能参加殿试,连时政科的卷子都碰不到,什么晋升仕途都是妄想。”

玄澈默然。

确实,在乡试中考察帖经墨义,很有可能会刷掉一些有远见但不熟经典的人。但那些经典是一种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是不可废弃的。若是像后世那样,堂堂博士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居然连个《论语》都读不通,那就太可悲了。在大淼这个时代环境里,让熟读经典成为晋升仕途一个关卡,是让全民读经的最好手段。就像后世,英语四级和学位证书挂钩,必然的,所有的学生都埋首英语苦读不辍。可读经和读英语不一样,经典里包含的是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实实在在的人生智慧,你若当官,便知进退,你若领兵,便知人心曲折,就算你只是一市场里卖豆腐的,也知道利益廉耻邻里和睦,这都是真正的智慧,英语则有所不同,你若是个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历史老师,你读英语吧,不能说完全没用,但用处也实在小得可怜,这里面关系到一个术业有专攻的问题。

为了防止四级卡死人那种现象的产生,玄澈已经降低了乡试的难度,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式的默写和经典语句的翻译,成绩只要求及格即可参加当年的殿试。

在乡试的题目中,超过70%都出自儒、道、法三家的七本著作,剩下的30%分别出自墨、名、纵横、杂、农、兵、医等其他诸子百家,其中又以理解和翻译为主。

若是有聪明的考生总结一下就知道,这些题目虽然出自诸子百家,但其中都具有很强的政治和价值取向,结合这几年玄澈所作改革的方向,抓抓题:像是法家的,不可能考你有关重农抑商或者是禁断诸子百家学说方面的言论,又如墨家,考试决不会考你《墨子》里涉及自然科学的实用性内容,因为你不是这块的专业人才,日后用不到,没必要,若是你日后需要触及这块内容,自然会对你进行专门培训。这样如此删删减减之后,剩下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基本上,有心人只要花几个月时间各家经典背一背、看一看,一般都能过。

从地方呈上来的报表显示,乡试的及格率都在90%以上,玄澈抽查过几个地方的不及格卷子,从卷面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不及格的基本上都是不读书的,没有误杀现象。

换句话说,你一个代表国家统治阶级的政治精英,居然连老祖宗的教诲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你也太说不过去了吧?!

这时玄澈听桓错说他居然不及格,为他的境遇惋惜之余,也觉得桓错或许并不是一块读书的料。玄澈便问了:“乡试的卷子应该不难才是,有没有可能是官府通报错了,你有没有去复核过?”人工操作的东西肯定都会出错,官府在公布成绩之后,考生都有复查的权利,以免因为个别人的错误而误了终生。

然而桓错只是摇头。

玄澈又问:“是不是卢氏在里面动了手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