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 (第1/4页)

“安南?撮尔小国,化外之邦,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屡屡抗拒天兵,若非吾皇垂怜,早发百万雄师荡平此等跳梁丑类。”提到安南,林炫便愤愤不已,嗤之以鼻。冯虞看在眼里,不禁好笑,看来这又是个愤青人物。不过对于这安南,也就是后世地越南,冯虞也是素无好感。只是他心中有数,安南土人好斗排外,加之地形复杂,气候酷热,确是伐之易治之难的鸡肋之地。就是本朝,士大夫虽说对煌煌大明却难奈何安南一个小小蛮夷无不忿忿不平,但有不少人并不主张再动干戈。眼前的朱潜便是其中一位。

第一百五十九章 打铁还要自身硬

林炫话音刚落,便听朱潜说道:“此言不妥。莫看安南蛮荒之地,也无能战之兵,其民却是个个生了反骨。加之该地瘴疫肆溢,以永乐朝兵威之盛,也是三征安南方才平定,还折了成国公朱能。其后安南叛乱不断,终始难制,若是强自用兵连年征战,确是得不偿失。宣宗弃安南,虽说是迫不得已,却也是明智之举。”

“不然,马援征交趾、狄青平南蛮之时何曾无瘴疫?终须看治理是否得法。前朝失安南,只是急于求成了。”陈琛对朱潜的话大不以为然。

冯虞往日只是略知晓大明曾将安南并入治下,之后又被迫弃守一事,对其中详情却是一派囫囵,听陈琛话语,似乎对其间种种了然在胸,忍不住问道:“思献,当年我大明征安南旧事你可尽知?现下无事,不妨细细评析一番。”

陈琛冲冯虞点了点头,细想了想,这才娓娓道来。

“这安南,原本在我中华治下。”

才听了这一句,冯虞便吃了一惊,瞪圆了眼睛。怎么,安南还是分裂出去的不成?看见冯虞这番神色,陈琛放弃了直入主题的打算,得把话头扯远些了。

“安南之地本无邦国,自有散居土著。史载帝尧之地,南至交趾。这交趾,泛指五岭以南,连如今的安南一并在内。秦始皇平南疆。设象郡。汉武帝时又设交趾、南海、桂林三郡,并封刺史管辖。东汉末年改称支州,唐高宗时又改名为安南,设安南都尉府。这便是安南地名由来。五代时安南自立,窃号大越,之后向宋称臣纳贡。

洪武初年,安南国王陈日喹遣使朝贡,受封安南国王。列为不征之国。永乐安南内乱,黎氏篡权,改国号为大虞,屡屡犯我大明疆界。成祖震怒。令靖难之役头号股肱重臣成国公朱能为大将军,统兵七万五千出征安南。那黎氏不知悔改据险顽抗。不多时,朱能病故,新城侯张辅继任大将军。张辅深通韬略,率军所向披靡,五个月即平定安南,斩首十余万。俘敌竟达二百万余。国王黎苍及其臣属俱被拿获,献俘京师。成祖遂设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辖安南故境十七府一百五十七县。”

“摧枯拉朽。这不打得顶好么?”边上有人插了一句。

“是打得好。可惜只是开了个头。”陈琛接茬往下说。“成祖并交趾之后,便将征讨大军撤回。哪知大军前脚刚走,安南旧臣后脚便起事作乱,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成祖又令黔国公沐冕率军平乱,结果是越平越乱,损失惨重。永乐七年五月,贼酋安南旧臣简定立陈季扩为安南伪帝。伪号重光。永乐复遣英国公张辅统军二十万征伐。八年春,张辅两番南下,大破叛军,活捉简定,迫降陈季扩。张辅以叛军所占城地。设升、华、思、义四州。增置卫所留军镇守。

成祖本以为大局已定,刚招回张辅。各处叛乱蜂起,渐成燎原之势。此时正值成祖迁都,朝廷南顾不及,交趾渐成鸡肋。此后多年,安南战乱不息。加之朝廷所派中官贪暴,文武不睦,更有甚者,居官者,牧民者不知抚字,理刑者不明律意,但知盘剥土人以保私囊,局势渐至大坏。直至宣宗时,镇彝关一役,我七万官军败亡,全军死义,无一降者。夷酋黎利胜后请和,朝廷早有厌战之心,就坡下驴,便许了和议,安南进贡称臣,大明撤回军吏。从此安南再不归我大明统属。”

听着这一段往事,冯虞不禁便想起后世地越南战争。法美两**队同样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大小战役胜多负少,却相继陷入越南泥潭不可自拔,最终是黯然收兵。莫非这安南果真是打不得么?“思献,方才你说须看治理是否得法,难道你有平安南之策?”

陈琛自负一笑,不过话到嘴边却谦逊许多。“所谓庙算,无非天时、地利、人和。毕竟现下咱们不在实地,安南情形难以尽知。不过,大局面还是可谋算的。依我看,永乐朝以来,朝廷治安南,未免有些急于求成,总想毕其功于一役。加之选派官吏所用非人,时有欺凌土著的,更是人心背反。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