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 (第1/4页)

一个时辰之后。海岸线已遥遥在望。杨风立在船楼上,手搭凉棚举目远眺。只见近岸海面上有十余条小船游弋。岸上一马平川,只有一个小小的港口,看来不过是个渔港模样几条渔船正在驳岸。旁边还有个村镇时近黄昏,村中已有炊烟袅袅。

那队长在旁说道:“大人这便是安平港。此处海湾吃水较深,只可惜港口不成规模,大船无法靠泊,陆师弟兄只能换乘小舟登岸抢滩了。这码头边上的村寨中皆是汉人,台岛上半数汉人便聚居于此,靠打渔、种稻、织布为生。离岸不远处,便有五个土人部族,平日里与汉民偶有往来,换些陶器、布匹,还算是能相容。若是再往内陆去,那些生番便没这么客气了。偶尔还会结队前来袭扰,连土人带汉民一块打。或是抢掠财物,有时单只为割几个人头回去祭祀。”

杨风点头道:“看样子我军登陆时当无阻碍了。传令,大船在港外驻泊,陆师登岸。你也一道过去,寻几个当地汉民来,我要问话。”

随着这一声令下,各船旗号翻飞。船队在靠近港口时开始变换队形,大船居中放碇,小船分布四周。千余名陆师官兵换乘小船,一部靠港登岸,一部则趁着涨潮直接在港外沙滩上抢滩登陆。杨风便在船楼上目送数十艘中小船只脱离本队,朝着海岸驰去,此时正是涨潮,借着水力,船去如飞。转眼间船只便已靠岸。上千军兵鱼贯登岸。靠港官兵一上岸,便在码头上摆出战斗队形,刀盾手在在前蹲伏,火铳手靠后列作三队。待这阵势一成,杨风长出一口气,此时即便有大队土人来攻,也不在话下了。

在海岸登陆地官兵则在滩岸上集结自保,同时等待后一拨船队的到来。杨风此行所辖陆师有两千余人,其中除千余火铳手,三百刀牌手,三百辎重弩兵之外,还有三百余名精悍骑兵。第二波靠岸的便是他们。

此时亲兵来报,方才那队长已唤了条渔船回来,几个渔民已在甲板上候着了。

“哦?还挺麻利的。”杨风探头往下一看,果然,那队长正与几个衣衫褴褛的渔夫蹲坐在甲板上叙话。杨风二话不说,“噔噔噔”疾步走下船楼。

看来了个扎着大红披风的武官,几个渔夫连忙起身,扭捏得不知手脚该往哪边搁了。那队长赶忙说道:“这位便是咱们大军统帅、朝廷从四品宣武将军、提督福建水师、澎湖守备杨都司。”

台湾汉民久在化外,别说什么将军、提督,便是个七品芝麻官也是从未得见。眼下这几人一气听得这么多头衔,一时间是云里雾里,只知眼前这位是个极大的官儿,赶忙跪倒磕头,七嘴八舌地问安:“小民见过提督大人。”“见过将军。”“见过都司大人。”

杨风笑着将几人一一搀起,笑道:“各位不必多礼。此番朝廷遣本将统天兵,专为归复台湾而来。今日请诸位过来,只想问问现下安平一带情形,诸位不必惊惶,照实说来便好。”

第一百九十一章 台湾在我脚下

听杨风口气和蔼,几个渔夫心头略定。其中一个年长的说道:“禀告大人,咱们虽是汉人,却自小长在台湾,从不曾见过朝廷威仪,今日一看大军如此威武,一下子乱了心神,让大人见笑了。”

杨风看此人不似那几个一般拘谨,年纪又长上一些,想来是个领头的,也有些胆气,便问:“大叔,你可是这村中长者?如何称呼?”

“小民姓林,名阿贵。据老父说,原先在海那边是六鳌所军将,得罪了上官,出海逃到此处。好几十年前的事了。现下小民在此间任个执事。”

“执事?是个什么职务?”

“哦。咱们这地方便叫安平镇。早先不过是个渔村,后来陆续来的人多了,咱们便自行约定成镇。镇里现下一千三百来号人,山高皇帝远的,朝廷不曾派官理事,镇中事务也不能没人管着。这些年,咱们民间约定,每十年推选五名威望高的任执事,其中最年长的一位任镇中长老。(电脑阅读)”

“原来如此,此举倒也合情合理。本官问你,这安平镇周遭有多少土人?平日里相处如何?可有生番前来袭扰?”

“回大人,早些年咱们汉人初到时,可没少受那些土人欺侮,青天白日的便杀上门来。有一回百十口人一个村说平便给平了。后来汉人聚得多了,轻易打不动了。咱们又有手艺,做的东西比土人自产地精美许多。临近的部族便与咱们零星做起交易来。也不再喊打喊杀了。走动得勤了,互相的话听得懂了,还成了朋友。不过山里那些生番依然是凶得很。时不时便下来搅闹一番。不但打咱们汉人,连镇子附近的土人也打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