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其实道理就和瓷窑差不多,相对瓷窑来说,这烤窑就小得多了,到时候外边儿两盖大铜门一打开……“等会儿,窑?瓷器啊……”她忽然有主意了,那窑先拿来出一炉瓷器不就得了,到时候一水儿的青花玲珑盘碗,夜里灯烛光一透自是一番清浅的光泽。

“不对,我得自个儿建个瓷窑,不过这工程会不会太大了点儿,好在这老太太生辰还有日子,什么都不急的。”于是她华丽丽地从铜器转型成瓷器了。

说起瓷器,那可做的就多了,青花、粉彩、斗彩、素白、天青,再加上各种窑变,瓷器的花样儿要大大高于铜器,而且更灵活多变,更好批量生产。

瓷土什么的,上回好像在哪儿见过,当年她没少仿瓷器,就算是一丝儿杂色不带的釉里红她也烧出来过。

打定了主意就赶紧去先反瓷土找了,杜和找的工人也已经开始盖瓷窑了。除了窑外还要准备一些工具,有些是没有的,那姚海棠就得自己做。

“海棠,我怎么觉得你像是在做陶器?”杜和看来看去都觉得像,只是泥质不一样,别的好像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当然不是了,等做出来就知道了,眼下还没晒好坯呢,等过几天晒了坯再荡釉镀匣,烧出来你就能看出不同来了。”说着姚海棠才记起来,这时代虽然有瓷,但质地很粗糙,而且施釉也远不如现代随便上街都能买到的那么光洁漂亮。

既然是这样,那碗统一做青花玲珑碗,盛菜的盆盘碗都做成素白的,景德镇的素白瓷被追捧了那么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世上最能震撼人的不是各色纷杂,面是至纯粹的颜色,纯粹得再没有其它入窑那天正逢着下了小雨,特地让人去收来的炭也已经入了炉,火越烧越旺时姚海棠又有点担心,万一不成怎么办。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次日开窑时一排排素白地物件儿被摆在外边儿廊下的架上,暗暗的天光照在素白的瓷器上,比太阳照着的效果还要动人。

素白的瓷器有一种很奇特的气场,光洁得像是小姑娘的脸庞,散发着安静却又可爱的光泽。但当它们被摆在一气时,会让人有一种晕眩感,它们真的太美了。

这时忽然响起一声脆响,原来是杜和轻轻地敲打了一个瓷碗,那声音、质地确实像姚海棠所形容过的那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罄,海棠,它们太不一样了。”

除了这句不一样,杜和已经找不到别的形容词了。东朝以铜器为贵,这样的素白正如姚海棠所期待的那样震撼人心。

“不过海棠,老太太寿辰你送过去的全是一水儿白色,不吉利”杜和原先不知道会这样,所以没来得及提醒一声,做出来了看着才想起这不太合规矩。

“啊……”姚海棠还是现代人的思想,现代做酒席不都白瓷器嘛。经由杜和一提醒才明白过来,于是她杯具了。

好在这时代吧,做瓷器的工人没有,做陶器的不要太多。从齐家借了几个制陶工人来,这回看来是只好烧釉里红了,好在釉里红这玩艺儿对于她来说不算太难。

这一回恰恰赶得及在老太太寿辰三天前制好,出来时却是大太阳天,正红的装瓷器被摆在白瓷的一边儿,红白的对比强烈得让人睁不开眼来。

“海棠姑娘,这……真是我们做出来的?”

“是,它叫釉里红,是瓷器里最难烧制的,我没想到成功率这么高,做坏的不到两成。”因为知道有些会为烧败,所以就多成了,预备了一半的成功庇,没想到竟然有八成是好的。

“釉里红”杜和重复了这三个字一遍,他能肯定自己从前没有听过这个词。

因为烧成的多,姚海棠一想,除了给几个工人工钱外,还让几个工人一人抱几件回家,再另给齐府送了一套盘碗过去。虽然工人们多推辞,不过姚海棠还是坚定地给,不能让人白给自己做事儿。

瓷器先送到齐家,齐老太太一看喜欢得不得了,这不正好是快过年了嘛,这红红艳艳的多好看,比起铜器那色儿来,这红色就喜庆多了。

红碗白饭各色菜肴,这一顿吃得真是漂亮,齐老太太后悔没把姚海棠叫来,她要是指点指点做几道菜,说不定会更美“老太太,姚姑娘还派人来问,有素白的盘碗,您要是不嫌它太素净了,回头派人上她那儿去取一套就得。”

齐老太太一听高兴得不行,立马就让人去取了来,釉里红除了喜庆就是一派的庄重之气,而素白的盘碗则是清素洁净带着一股子温婉的美感。

于是老太太又感慨了:“谁要是娶了海棠那闺女,可真是赚大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