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不错,青菜很好。”杜敬璋这么说了一句。

“公子也不能总吃青菜,不吃肉哪来的气劲。”陈平益的想法就是这样的,虽然杜敬璋身强体壮,可他朴实的想法还是认为要吃肉才能更健康。

对此,杜敬璋并不多言语,陈平益这话说了不止一回二回了,是几乎天天要说上一回。想着摇头笑了笑,不知道谁说过,青菜豆腐最养人,红肉白肉都肥人。

这时陈平益正在侧间里看着盘碗:“公子居然都吃完了,两包子一碗粥,还有青菜和酱菜,公子从前可是过点只尝不会正经进食的。”

过点不食这也是规矩,陈平益也只是尽人事听公子命,是真没想到杜敬璋能吃完。看着空盘空碗,陈平益想了想决定:“以后都去南厨房端早饭吧。”

把食盒送回去后,陈平益就跟方满仓说了:“以后公子的早饭就定在南厨房吧,东厨房的菜公子还是喜欢的,就是早饭总不合意。”

一听这个方满仓又愣神了,等答应了把陈平益送走后,又不由得细想,昨天是大席的点心,今天是公子的早饭,这姚春雨手艺难道真的很不错:“可是我尝着味道一般,也不见得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这时方满仓却忘了他自己说过的话——“一样米养百样人,百样人有百样味”,姚海棠做的未必多好,只占了一个“投其所好”。更何况姚海棠和杜敬璋在云泾河一块待了那么久,天天给他做饭,怎么可能不清楚他的喜好,自然就能“投其所好”了。

而且杜敬璋在青菜里尝到了他应该陌生,却感觉非常熟悉的味道,所以不由自主地就多吃了些,这也是很正常的反应。

至于姚海棠在想什么,她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掌握着某个秘密的孩子,正在拿着这个秘密作弄别人,很有趣,她很擅长于在不愉快里找到有意思的一面,所以通常她都是高兴的,笑眯眯的。

相处多了几天后,方满仓和南厨房里的人对姚海棠最大的印象就是:“这姑娘就是笑得好,别的不说,看着她笑也觉得喜兴。”

这日晚上蕃王们就会入府来,东厨房从三天前就开始准备,不管是大菜小菜还是各式点心,该备好的都备好了,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把准备好的都一一做出来。

早上时姚海棠依例做好了早饭,今天是带芯儿的面条,外边儿是菜汁儿和的面,里边是肉泥和的面,揉出来上锅煮了再码上菜码儿,配上各色酱菜和面点,这一顿早饭就算得了。

“小杜呀,如果这味儿吃着让你觉得真熟得一塌糊涂,那就对了,东朝可没这带馅儿的面条呀”姚海棠笑眯眯地看着陈平益把食盒拿走,满脸憋着坏的笑。

有时候人生就这样儿的乐趣呗,哄完自己涮别人,多好殊不知涮人者总会有被涮的时候……()

57.说清楚

蕃王们到和园几乎都是踩着点儿来了,黄昏时分正要掌灯的时候,各蕃王们就来了,蕃王们这些日子天天吃请,其实身体也吃不消。哪府不是大鱼大肉,真来了客人难道还能做全素宴,一到要吃饭的时候蕃王们就想吐。

想吐可以,但还得继续吃,好在众人一想着杜敬璋惯来好清淡,对和园的小聚也就没这么腻味。存下来还有蕃号的蕃王一共八名,加上在京的亲王和诸位公子们,这晚上也是四五十人的小宴。

“老四,这年余你上哪儿去了,可让兄弟们好找。”一进门就大声说开了话的是惠王,蕃王们多是太祖玄孙,其中惠王是太祖第五子的后人。

“劳兄弟们惦记着,这些日子在江湖倒也过得不错,看了些从前看不到的事,过了段儿想了想不着的日子,倒是颇为有趣。”杜敬璋这时脸上尽是笑意,就似是半点芥蒂也没有一般。

在场的谁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杜敬璋回来后会有不小的动作,好在蕃王们在外就蕃,京城里的事听着看着就当是戏台子上,没谁插手也插不上手。但是这一番话听在在京的诸位公子们耳里,那就味道各异了。

这时大皇子上前来说:“赶紧都坐下,这大冷天的在院子里吹的什么风,老四刚回来还在养身体,父皇可说了,这段时间得让老四好好养着。”

众人一听大皇子打圆场,一个个也就笑着赶紧入厅里安席,进了厅里安座下来,先有使女递了热巾子和热水来,恭恭敬敬地请诸皇子和蕃王们温手暖面,然后厅里才各自谈笑开来。

这个说:“听说楚地涨水,今年河堤可以多注意些啊”

那个说:“我昨日在万青斋里寻了副好画儿,改明儿个大家伙儿一块参详参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