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黄观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朱棣见到他之后兴致勃勃地走下龙座,然后围着他转了几圈——当时黄观简直吓得肝胆俱裂,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场景令他产生了很恐怖的联想——朱棣的那副探究的表情,很象是在考虑到底应该蒸、煮、炸或是煎,而自己,则是那只即将被端上餐桌的羔羊。

幸运的是,黄观臆想中的恐怖事情并没有发生。围着黄观绕了几圈后,朱棣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挥挥手示意侍卫将他带了下去。

在黄观的印象中,朱棣不象是精神有毛病的样子,然而朱棣围他转圈的那一刻,黄观实在没办法相信朱棣的精神正常。黄观自然不知道,朱棣这个穿越者只是对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这六次考试均获第一名的人特别感兴趣罢了。

过了不久。便是方孝孺前来游说。

方孝孺是当代大儒。更是文人地精神领袖。可是看看方孝孺为朱棣所写地即位诏书:“朕荷天地祖宗之灵。战胜攻克。……诸王大臣谓朕太祖之嫡。顺天应人。天位不可以久虚。神器不可以无主。上章劝进。朕拒之再三而不获。乃俯徇舆情。于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简直要有多肉麻就有多肉麻。要有多无耻就有多无耻!

黄观原本准备痛斥方孝孺不该变节为朱棣拟写那份即位诏书。然而听完方孝孺地解释后。他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方孝孺为朱棣拟写了登基诏书。因此在士林地形象受损。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

建文皇帝地遗孤朱文圭被安置在皇宫生活。小命只在朱棣地一念之间。之前方孝孺敢于对朱棣破口大骂。那是因为方孝孺性情刚烈。为了维护正义不惜自己地性命。他甚至不惜家人和朋友地性命!然而当背负地责任中增加了一个无比沉重地砝码后。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建文皇帝唯一血脉地安全之后。方孝孺如何还敢轻言放弃?!

所以。当朱棣再次要求方孝孺为之拟写登位诏书时。方孝孺只能屈服。

黄观想想也是。若是忠于建文皇帝,那么保护好他的遗孤自然是第一要务。再说,去海外建立一个王国,然后将文圭扶上王位也是忠于建文皇帝的表现。再次,黄观投水前认为自己的妻子是个有气节的人,必然已经自杀了。然而朱棣不仅派人救了黄观本人,之前竟然还阻止了黄观之妻、黄观两女以及十多个亲族的投江行为——也就是说,在私情方面,黄观还存在着意料之外的牵挂。

更令黄观气短的是:除了黄子澄和齐泰,左逆文臣名单上的其他大臣也已经纷纷向朱棣屈服了。既然别人都已经屈服了,他还坚持个什么劲?活下来,为建文帝遗孤贡献自己的力量似乎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做为最后一个“左逆文臣”,黄观也向朱棣屈服,接受了被流放的命运。

但,这一切对朱棣又有什么好处?

朱棣对黄观等人应当恨之入骨才对。若想快意恩仇,只需按其“奸臣”的罪名,便可按《大明律》将其活剐并祸及族人。事实上,黄子澄便惨遭肢解并祸及满门,株连十族,家属65人、异姓54人、外亲400余人皆充军。

在黄观看来,黄子澄确实该死。黄子澄虽然忠于建文皇帝,却犯下了三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一误:建议不先削燕王而削其他藩王,打草惊蛇。

二误:建议建文皇帝放朱棣三子回北平,名为麻痹敌人,实际上反而是解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

三误:建议建文皇帝解除经验丰富的老将耿炳文职务,换“智疏而谋寡,色厉而中馁,骄矜而少成,忌刻而自用”的李景隆为主将。最后的结果极具戏剧性:李景隆屡战屡败,成全了燕王的威名,削弱了建文皇帝的军事力量。当燕王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居然又打开城门迎接燕王大军,以至于穿越而来的朱棣欣然认为:表面上靖难之役最大的功臣是二等淇国公丘福,但实际上李景隆比丘福的贡献要大得多。

其实,当李景隆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展现了他那惊世骇俗的“军事才华”后,黄子澄也自知大事不妙,不由哀叹:“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万死不可能,不过万剐却可以!朱棣只是将他肢解,似乎还便宜了他。

另一个因“奸臣”罪名丧命的则是齐泰。不过与黄子澄比起来,齐泰则幸运多了。齐泰听到南京金川门已破、建文帝不知所踪的消息后,立即逃往广德,意图招兵买马再次举事反抗。然而朱棣登基后天下已定,区区一个齐泰哪里还逃得出朱棣的手掌心?抓到齐泰后不久,朱棣便宣布对建文皇帝身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