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 (第1/4页)

朱棣离得近,因此隐隐约约听到那名镇抚含糊地骂了一声“狗日地监察部”。

如果镇抚骂得是别的部门,朱自然会勃然大怒,但既然是骂监察部,朱棣却忍不住吞声一笑。看镇抚那种出离愤怒的样子,估计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没能逃税漏税的缘故。

朱棣设置一字并肩王系统可没安什么好心。隶属于监察部的宪兵卫,虽然名称听起来象是宪兵,但实际职能却更类似于后世中**队中的纠察。严格说起来,后世宪兵地职能在这个时空是由锦衣卫和宪兵卫分别承担的:锦衣卫负责军队中比较严重地犯罪行为,而宪兵卫则主要处理军队中的轻微违法。

比较而言,锦衣卫地权力更大,普通军户对于锦衣卫多半是敬畏。宪兵卫的权力相对较小,却很遭军户厌恶——就象后世地很多当过兵的人都憎恨纠察却不痛恨国安一样。后世纠察退伍地时间之所以总会比普通士兵提前几天,就是为了避免受到怀恨在心的退伍士兵报复。

按朱棣的规定,为了维护高级将领的尊严,宪兵卫虽然可以揭发军中的严重犯罪行为,但对于高级将领却没有处置权。而品衔凡是低于从四品者若轻微违法,宪兵卫皆可当场打板子实施惩罚——镇抚只是从五品,说不定也挨过宪兵卫地板子呢。

至于说一字并肩王一系的监察官员连胥吏都不放过的情况,其实也在朱地预料之中。

监察部额定的官员名额虽说不多,可朝廷所拔的经费却更少,甚至连发放那些官员的俸禄都不够。朱之所以故意苛待监察部,其目地就好比使用鱼鹰捕鱼一样:鱼鹰吃饱了便没了捕鱼的动力,只有让鱼鹰饿着,它才会拼命地捕鱼。

结果,监察部便只剩下两个选择,其一是连额定的官员都不录满——方孝孺那样的人自然不肯如此。于是唯一的出路便是揭发犯罪官员然后从抄家中获得经费。偏偏在成立监察部之前朱棣已经提前发动了廉政风暴,该抓的都抓了,即便有那么几个漏网之鱼,凭监察部那少得可怜侦察经费也很难有所收获。饥不择食之下,一字并肩王一系的监察官员便只好连小鱼小虾也不放过——甚至还发生过监察部官员为了敛财污蔑家有薄财但并未犯罪官员地事情——这种挺而走险的一字系官员自然逃脱不了严惩,而且朱棣还以“监察部识人不明”为由对之处以了不菲地罚金,使得监察部的资金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监察部越遭人恨,自然越合朱棣地意:鱼不能太强壮,否则把金枪鱼都吃光,却也失了朱棣的本意。

……

朱棣在京城偶尔微服出巡,几乎每次都会去夫子庙大快朵颐。六朝时期,秦淮河和青溪一带就已经设置了不少水榭酒楼,那时夫子庙便称得上是畸形的繁华闹市了。明朝定都南京后,每逢开科秋闱,考生云集,于是更多的书肆、茶馆、客栈应运而生,秦淮河南岸的一些街巷便成为了富家子弟的“温柔乡”、“销金窟”。名噪天下的夫子庙小吃也在灯影浆声中日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神韵,与“秦淮八艳”相映照,形成了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的“秦淮风采”。

朱穿越之后极其痛苦地发现,尽管身为无比尊贵的皇帝,但是除了吃之外,似乎也没什么享受能够与后世相比。既然只剩下“吃”等极少几种享受了,朱棣自然绝不肯放弃——这也是为什么上次他会特意将一个羊肉汤做得很好的摊主弄回皇宫的缘故。

这次出京,朱棣每到一地都会品尝一下当地著名的小吃。因此,别说跟随朱出巡的人都是心思灵动之辈,即便是个傻子,如今也能弄明白朱棣的喜好了。

一行人入城后,早已熟悉朱棣喜好的锦衣卫便领着路,径直朝玄妙观而去。

苏州的玄妙观始建于西晋,观中有唐吴道子画老君像、玄宗赞、颜真卿书法等碑刻,弥足珍贵。显然,朱棣并不是冲着那些珍贵的书画而去的。他的真正目标,自然是玄妙观的小吃。

历史上玄妙观小吃形成于明代中叶,当时苏州风景旅游城市的格局已形成,特别是乘船宴游虎丘七里山塘、太湖、石湖的风俗极盛,因而带来了船菜、船点的兴

妙观由于得天独厚地地理环境,船点上岸很快便在成了小吃群。

在这个历史时空里玄妙观小吃之所以会提前出现,却主要是宁王朱权的功劳。

由于获得了苏州商业税承包权的缘故,苏州商业越发达,朱权所能获得的好处便越大,因此他便挖空心思想办法吸引商人们来苏州进行交易。朱权想了很多点子,正是其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子促使了玄妙观小吃的提前产生。

这个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