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 (第1/4页)

道不同不相为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仅18岁的白崇禧就毅然加入了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以年轻的生命捍卫mín zhǔ和共和。而老蒋总是提倡中华要走德国法西斯似的一党专政、一个元首dú cái的道路。

这样的独夫,不反他,还反谁?看老蒋的zhōng yāng军部队在抗战中越打越多,越打越jīng,而反观己方的桂系军队,伤亡过半,jīng良装备和优秀的兵员都是先补充zhōng yāng军,滥竽充数的补充桂军。想到这里,小诸葛就觉得揪心。

唉,谁叫老蒋现在是最高军事统帅呢。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在打败rì本人前,只能紧密团结在老蒋的麾下了,要反老蒋,抗战胜利了,再说。

白崇禧收回思绪,将本次会战的作战环境、优劣条件作了进一步阐述:“清江沿岸长阳、五峰两县,幽峡纵横,奇峰无数; 望山跑死马,据说学生崽去乡镇上课,从清晨要一直走到午后,可见山之巍峨,地形有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将决战区域摆在这里,此乃天设地造,我军必胜矣。但在公安、松滋一带,为武陵山脉与江汉平原结合处,地势缓和,倭寇展开飞机、大炮和骑兵行动则十分便利。”他边说边巡视会场,最后将目光落在王耀武身上:“我军一旦合围成功,敌援军势必倾巢出动,预计七十四军的阻击任务将非常艰巨,希望王军长早作应对准备。”

提到骑兵。陈诚插话道:“自委座于第三次南岳会议上提出要研究打敌骑兵的训示后,在坐诸位有何心得,不妨作番交流?”

胡琏立刻看了张灵甫一眼,想到他的那一个天才创造,却见他正漫不经心地扒弄着额头上的一绺头发,一副并不急于发言而又满腹经纶的样子,不免有些惊奇。惊奇的原因。不是他不发言——胡琏早已摸准张灵甫的心思:有时候喜欢后发制人。他的那些突如其来的灵感,一般人哪琢磨得出?待别人一一献出锦囊妙计后,他再一开口,把自己的主意一亮相。必定与众不同,技压群芳。让胡琏惊奇的,而是他的发型:怎么将小分头的一边蓄长了,搭在额头上像刘海?刚才在外面的时候,由于戴着军帽,胡琏没注意到,现在再仔细一看,噢,好像那绺头发的后面有一小块伤痕!

老同学、老伙计的这份爱美之心。又让胡琏想起一段趣闻。当年。他们同在河南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张灵甫由于是直接从北大来投军的,梳着风流倜傥的西装头,按规矩,当兵的不能留长发。想到自己要被剃成一个葫芦头,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怎么革命军连北洋军阀吴大帅都不如?长官问他,此话怎讲?他从容答曰:“吴大帅开府洛阳时,曾令其外交参议也剃光头,这位参议执意不肯,逐条反驳,大帅一曰剃头规律来自德国,二曰军人留发形同女xìng,其实缪也,德**人均留头发,再说,军人平时温柔如处女,战时勇猛如虎狼,又何尝不可?吴大帅不仅未发怒,且认为他的话也有理由,遂不再提及此事。窃以为革命军更具人xìng、更通情理,凡事不可强求。出家人个个皆光头,难道就威严了吗?”那长官听他说自己是连北洋军阀都不如,便冷言道吴大帅有人xìng、通情理,那你去投吴大帅呀。这一句话,激怒了年轻气盛的张灵甫,冷不防从对方腰间抽出刺刀,旁人大惊,却只见他揪住自己的头发,连连割下几大把,然后掷刀于桌上,说了一句:“我是来投奔革命军的,且当我剪了一回辫子!”

胡琏想到这里,嘴角微微露出笑意。那时候,我们是多么年轻啊,年轻得那样张狂又那样单纯,以为世界就在自己手里,而不知世界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条条框框许多,甚至是只能意会的潜规则都有许多啊。

张灵甫没有先开口,倒是离他不远的李天霞清了几声喉咙,站了起来。李天霞心想,这个问题可得抢着说,毕竟大家从小都听过杨家将、岳家军的故事,再怎么着也可以翻新一下,要不然别人先说了,那就显得自己很无能。所以他开口说道:“那兄弟我就抛砖引玉了。我想,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古人的战法,在rì军必经之地,占领有利地形,尽可能地设置壕堑、绊马索和竹签阵,等他们人仰马翻之时,再以机枪火力密集扫shè。如果地雷足够多的话,还可以到处埋地雷,叫他们防不胜防、有来无回!”说罢,颇为得意地看了两位长官一眼。

陈诚、白崇禧频频点头。想当年,老祖宗他们缺乏强大的骑兵,只得以绊马索和陷阱来阻挡胡人的金戈铁骑,而李天霞则把传统战法与现代武器结合起来,古为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