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页)

�叵碌陌寺肪�苯�蟹雌恕�

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大兵团奇袭作战,其成功的奥妙远远超过战果本身。

大战结束,蒋介石马上发出通电,“嘉奖”朱德、彭德怀和所有参战将士。

重庆等地各界民众发起慰问参战部队的活动,历时达一周之久。

6

1940年,长江方面的正面战场,受到日军极其沉重的打击,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中将向天皇报告:“1940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军队战斗力减少了两三成。中国军队的抗敌意识仍然旺盛,但有穷于补给的迹象。回顾1940年,中国方面由于我政、战两略的各种施策,受到了相当的打击,”

这年年底,中国政府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向蒋介石报告,“1940年,我军伤亡严重,据各战区全年历次战报统计,伤亡共为三十三万九千五百三十入。是开战四年来,伤亡最重的一年。”

1941年春。

华北日军在对太行山的八路军根据地进行了疯狂扫荡之后,迅速回过头来、集中了七个师团的兵力,向蒋介石在黄河以北的最后地盘——中条山进攻。

中条山背临黄河,横亘于山西南部,东接莽莽太行山脉,西连巍巍稷山,长三百余里,宽一百余里,为屏障豫、陕,保障西北的战略要地。1938年,冀察战区总司令卫立煌将军率部进入山中,将该山分为东西中三段,分别由所部三个集团军把守。

东段,绛县至横岭关,由刘茂恩的第14集团军驻守。

中段:闻喜、夏县一带,由曾万钟的第5集团军驻守。

西段:平陆一带,由孙蔚如的第4集团军把守。

卫立煌督率全军二十六万人马,依着中条山山势构筑坚固阵地,把诺大个中条山变成一座坚固的城堡。在1938年至1941年初的四年中,日军曾先后八次大举进攻中条山,企图打开这道黄河北岸的防线,向黄河以南进犯。日军的八次进攻都碰了个鼻青脸肿,惨败而回。卫立煌曾自豪地把中条山称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日军却认为,中条山卫立煌指挥的约二十六个师的中国军队,成为扰乱华北,尤其是山西的主要根源,是华北日军腹中的“盲肠炎症”。

5月5日。

日军决心要割掉这段“盲肠”,以七个师团的兵力,分九路从东、西、北三面向中条山进攻,来势异常凶猛。

在此之前,蒋介石曾亲往中条山前线视察,在卫立煌的总司令部召集高级将领训话,蒋介石训完话、要将领们当面表态,立誓死守中条山,各军长官,群情激昂,纷纷立下铿锵誓言:尽忠职守,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第4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将军骑着战马检查部队阵地情况。他从各方面情况判断:日军此次进攻,意在彻底摧毁中条山守军,自知此一恶战,生死不保,决心指挥全军与敌决战,力挽狂澜,以救国救民。他一时心潮激荡,诗情汹涌,勒住战马,立于滔滔黄河之岸,随口吟作《满江红》词一首:

立马中条,长风起,渊渊代鼓。

怒皆裂,岛夷小丑,潢池耀武。

锦绣江山被蹂践,炎黄胄裔遭荼苦。

莫逡巡迈步赴沙场,保疆土。

金瓯缺,只手补;

新旧恨,从头数、

挽狂澜作个中流砥柱。

剿绝天骄申正义,

扫除僭逆清妖盅。

跻升平,大汉运方隆,时当午。

敌机一群群地飞临中条山上空投弹;日军地面部队在大批坦克、战车和骑兵的支援下,潮水般地朝守军阵地扑来,很快突破了前沿阵地,将守军分割包围。一路日军迁回中条山侧后黄河岸边,占领了平陆等处的黄河渡口,切断了中条山守军的退路。

中条山守军同敌人展开了空前悲壮的殊死搏斗。许多山头阵地被敌机轰炸削平。三百里中条山上,每一寸土地都在燃烧,都在怒吼,都在淌血!血战一星期,中国军队死伤竟达数万人之多!各集团军总司令以下各级将官,都持枪在第一线战壕工事里同敌血战。

包围圈越收越紧。

守军各部都面临弹尽粮绝境地。有的部队只有杀战马充饥,有的部队已将战马吃完了,只能拔食山地里的野菜、野草充饥,各部队仍誓死坚守在中条山上,没有一个擅自后撤的。

5月7日。

中条山中段血流成河,闻喜、夏县、四交河、张店镇等地的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