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璘叹息道。

“其实我也就是打个比方,再加上兵器盔甲训练之类的也都会影响战斗力,是不能简单换算的。要不然当初陈汤为什么说当时汉兵一个可以打西域兵五个?难道那时的汉人生活还不如西域小国不成?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命越不值钱,对外扩张时的动力便越大。而决定人命价值的,不只是生活水平,民风也很重要,秦汉及以前的年代,华夏的民风是重义轻利、重诺轻生,为了一个承诺或是一口气便可以捐躯赴死,而现在呢?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傻子现在人命可金贵多了”,赵抗不无讽刺地说道。

“是啊,臣麾下的将士大多来源于北方的流民,因为都与金军有着血海深仇,情况还好些,那些南方士兵却得训练很久才能上战场,唉!”,吴璘早有同感,忍不住又叹息了一声。

“秦国当年的军力之所以强大,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他将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牢牢地限制在温饱线上,民众能吃饱便不会造反,这样内部便稳定了下来,而不够富裕又使得他们的人命低贱,在战场上便会悍不畏死。另外,刚达到温饱线的民众生育率是最高的,也有利于人口的增长,这是秦国军力强大的第一个原因,至于商鞅制定的法律制度不过是外壳而已。”,赵抗刚说到这就被打断了。

“但是这样的暴政也正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我们是不能采用的,那样不亡于外,却要亡于内了。”,吴璘挥了挥手。

第七十七章 谈兵(下)

“看来即使是武将们,也多少沾染了一些儒生的习气”,赵抗心中不以为然,但并没有纠缠于此事不放,以免引起吴璘的不快,他立刻接着刚才的话题讲了下去。

“刚才说的我们用不了,但下面要讲的就完全不同了,这一点不光是秦国,军力最强的汉代也是如此,那时除了皇室以外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是什么人?是军功勋贵!而现在呢?是通过科举而登上高位的文臣!吴大人该明白为什么民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了吧,民众逐利,榜样的力量而已。”,赵抗面露微笑,他想吴璘已经明白,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

“是啊,若从军才能发达,百姓自然踊跃参军,平时也一定勤习武艺;而像现在考取功名才有前途,有天分的人自然都会钻到故纸堆里了!哼,书中自有黄金屋嘛!”,吴璘冷哼了一声,然后又皱起眉头,“可是现在文官们早已抱成一团,没有办法撼动啊!”

“的确很难,但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赵抗的神情前所未有地坚毅。

吴璘以为赵抗是想要他支持自己争夺太子之位,有岳飞的前车之鉴在,他立刻噤口不言。

赵抗自然想到他误解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不如佯装不知,不要点破为好。

赵抗刚要离开,才想起还有要事没说,“差点把最重要的事情忘记了!吴大人,请您在这一带的垦荒工作中多费些心。我的意思不是要您加大力度,而是希望您尽可能地增加牧场的面积,使这一带逐渐转变为半农半牧区。等到日后关西地区完全收复后,那时再完全变为农耕区也不迟,而关西地区则成为新的半农半牧区。”

“殿下的意思是要扩大马场的面积吧,可是牧场的收益比耕地要差多了,这样不太好吧。”,吴璘迟疑道。

“但吴大人不要忘了,牧场所需的人手也要比耕地少得多啊!随着岭南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一带将长期维持地广人稀的状态,现在不扩大牧场面积,更待何时?”,赵抗反驳道。

吴璘还停留在老观念上,对此不置可否。

“同样面积的耕地,收益自然比牧场大得多;但是若是相同的人数,而面积无限的话,则绝对是牧场收益更大。以前这一带的耕地之所以不改成牧场,是因为人口众多,靠畜牧业养不活而已。”,赵抗再一次体会到要别人接受新观念确实不容易。

“臣明白了,可人口总会恢复的,那时岂不是还要改回来?”,吴璘还是觉得赵抗多此一举。

“按照我国百姓的习惯,若是耕地过多,无人耕种的只会有一个结果——抛荒,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可以放牧,那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将可以耕种的牧场辟为耕地,在大家心中是理所当然的;而将耕地再转为牧场,则往往不被世人认同,就像当年的汉武帝那样。但是想彻底打败金军,我们必须有大量的战马!现在人口不足,正是扩大牧场的大好时机,不可以错过啊!将来等失地收复以后,黄河以北都必须保留相当面积的牧场,因为草原鞑子一旦完成统一,将更加可怕!”,赵抗攥紧拳头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