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 (第1/4页)

除了那些人外,赵抗只带走了一个越南人,那就是征二。征二现在完全被赵抗当成了使唤丫头,这令她极为愤怒。毕竟作为征家的二小姐,即使是在山中的艰苦日子里,也一直是有人服侍的,现在自己居然要去伺候别人。可是因为害怕触怒赵抗会落得可怕的下场,征二最后还是乖乖顺从了,反正这也不能算是背叛越南吧。

意料之外的主动撤退,并未怎么影响到近卫师的士气。在他们眼中,这次和上次因为大食来犯而不得不从北方撤回差不多,只是运气不好而已。而且和上次一样,这次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收获,对赵国来说,获得了价值不菲的物资和大量粮食;而对将士们来说他们来越南后,斩首数十万,虽然因为对手是民军计数时要打折,但总的功勋值也相当巨大。所以这些人离开越南时都是蛮开心的

刚开始的时候越南叛军也很开心,但是当他们回到已经满目疮痍的故乡时,他们就再也笑不出来了。赵抗临走时将能带走的全带走了,特别是食物,现在越南还有四百多万人口,而他们手中的食物仅够吃一个多月而已,他们所有的田地都被毁了,现在补种的话至少要三四个月才能有收成,这中间的两个月怎么办?

越南人很想找赵抗算帐,并要回那些被带走的粮食,但是两国之间隔着茫茫大海,你怎么找啊?而且赵抗在撤退之前,命令海军将越南沿海所有能造船的船坞全部毁掉,并且还留下小部分进行监视,一有新建的也一样破坏掉。所以,现在的越南,连艘小渔船都造不出来,这让他们找赵军报仇的希望成为了泡影,除非他们无畏到敢坐着独木舟开过南海

而且,赵抗还给越南留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那就是总数上千的原越南王室成员和官吏。这些人一向都是受人供养的,要他们自己去种地打渔,那根本不能指望。而对越南民众来说,有不少人仍对他们存有希望,毕竟他们代表着原来的合法政权,越南反汉归反汉,实际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对原来的叛军来说,他们是绝不可能将心甘情愿将胜利的果实交给这些毫无贡献的人的,即使是想成为民族英雄的征侧也不例外。

“什么!军师你要我们去接那些废物回来奉养?”,征侧虽然自上次逃回后几乎对吴铭言听计从,但在这件事上她有自己的想法。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她自己想做女王,主要是在她看来,那些家伙可以说是毫无贡献,凭什么?

“我们中土有句老话,‘挟天子以令诸侯’,目前越南的民众对王室仍没有完全放弃,他们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如果别的势力抢先的话,我们就会很被动。”,吴铭劝道。

吴铭现在已经看穿了赵抗的策略,可是看穿又能怎么办?赵抗明摆着是要饿死越南人,而他吴铭可没本事变出粮食来啊!经过几天的苦思,吴铭终于拿出了一个无奈的对策,那就是到邻国去抢粮食,买或借是不可能的,越南已经没钱了,而且粮食的缺口又实在太大,只能靠抢。可是赵抗留下的烂摊子滋生出很多新的军阀,在这种乱世,农民拿起武器那就是兵,这些新军阀彼此争权夺利,鏖战不休,连征侧他们也受到了波及。这种情况下,别说到邻国抢粮食了,能不能在混战中生存下来都是问题。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一致对外。

其实吴铭也想到了另一种可能,赵抗本来就是要借越南人的刀去对付其他的南洋国家,可是就算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不这么做就无法活下去啊!吴铭想到这里无奈地摇了摇头,好在征侧在他的反复劝说下,总算是接受了勤王的主张,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百九十章 抵达锡兰

其实越南人还有别的选择,那就是去大理或南宋抢粮,但是这样一来吴铭就真的成汉奸了,他实在是做不出来。而且,这两国都是守强攻弱,与越南之间的边境又是贫瘠的山区,不深入国境根本抢不到粮食,而那样做显然是几乎没可能成功的。

这段时间以来,吴铭几乎已经心力交瘁。光是征二被擒的消息就对他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而黎竹逃归后,又处处针对他,令他疲于应付。这次黎竹回来后有很大的改变,每次他出言挑拨都恰到好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盯着他的汉人身份不放。

“似乎受过高人指点似的”,这是吴铭对黎竹的观感,“难道他叛变了?”。确实,黎竹一个人逃回的确显得很是蹊跷,他当时就提出过质疑,但是在黎氏家族的护短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不过最大的压力还在于他的汉人身份,这使得很多人都宁愿和他保持着一段距离,即使是征侧在人前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