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 (第1/4页)

好在,他的性格坚定,只是让人送了一封报告的复印件过去。其目的,也是让苏城好好考虑勘探计划。

苏城一系列的精彩表现,对他来说,却是比一纸报告更值得重视。

于是,苏城又认真看了一遍报告,心道:这个宋志军,内容倒是做的四平八稳,要数据有数据,要表格有表格,要图示有图示,就是结论全错了。若是真信了他,那才是作死。东南海域也许能找到几个小油藏,但以浅海的环境,估计15年后再开采,还能少赚一点。

整个渤海湾东南地区,不管是有目标的勘探,还是漫无目的的搜索,估计都要用掉一两年时间,几千万元或者上亿元的勘探费用……

当然,到了那个时候,宋志军早就回他的石油大学去了。

对其而言,找到了油田,值得大书特书,找不到油田,也只不过是革命中的小挫折……最重要的,还是能拿到手的项目经费。

苏城摇着头,用订书机将报告的四角定好,垫在了桌角下面。

刚弄完,沙鸣印推门进来了。

“老沙,怎么样?”

沙鸣印摇头,道:“没出油,进尺到位了,还打吗?”

“再打500米,不行的话,咱们就换地方。”苏城表情不变。他非常确定,埕岛油田就在不远处等着自己,只需要再多几次尝试。

“任何花言巧语,都不动摇。”苏城闭眼默念。

……(未完待续。。)rx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六章 压力

三支勘探队,从埕岛7号井,一直打到了10号井。

宋志军的报告也在胜利油田转了三个圈,直到人都回北京了,报告依旧在转,不仅让油田高层议论纷纷,也让许多中层领导心生疑惑。

苏城的勘探计划并未受到阻挠,但他知道,这已经是林永贵所能做的极限了。

胜利油田成立40年,始终未曾进行浅海油田的大规模勘探,一方面是海洋采油技术不成熟,一方面也是保守思想作祟。

“如果勘探不出油田来怎么办?”

这是大多数人的心声。胜利油田不像是大庆、长庆,它的底子薄,探明储量少,全靠着每年新增的探明储量过活。重点移向浅海,一旦两三年未有消息,整个油田都要面临危险。

在此期间,各种福利和晋升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不仅是领导,即使是普通机关干部,遇到苏城的时候,也免不了关心两句。

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晚探出油井来,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整个8月,唯一能将苏城从沉重的压力中解放出来的,就是与舒兰一起到海边玩。

两个人可以拉着手在海滩上散步,可以看太阳,捡贝壳,爬岩石,玩抱抱,玩亲亲。

17岁的少女,清新,靓丽,弹性十足。

遗憾的是,埕岛离东营市着实不近。舒兰来往辛苦,苏城也不舍得她每天踩着露珠出门,赶着夕阳回家。

由己及人,也让苏城充分体会到了勘探队员的辛苦。他有汽车。并能请到司机接送舒兰,普通工人却没有这样的条件。而且,许多勘探队员的家属不仅要上班,还要带小孩,照顾老人,埕岛尚算靠近城市的了,更远的荒郊野外,不同公路的地方。才是勘探队员们常去的工作现场。

苏城对此无能为力,只能尽量增加勘探队员的返家频率,并提供班车和快艇接送。

有一些工作,本身就蕴含着奉献。勘探队员、井下矿工、边防军人……如果说21世纪尚有职业选择的权力。那么,80年代的奉献者,往往是没有机会选择的。

国家选择他们奉献,他们就奉献,没有跳槽。没有辞职,没有奖励。

他们只能不停的干下去,直到自己爱上这一行为止,至少。 辛苦四十年,临退休的时候。总会有些不舍,有些眷恋。哪怕是一瞬间。

9月7日,又有快艇来。

早有准备的10名队员笑呵呵的背上包裹,准备返程休假。苏城补充的勘探队员,正好能让队员们轮休的时候,还能保证效率最高。除此之外,三支勘探队也可互相调配人手。油田会战时期,往往一声令下就有几十台车,几千人奔赴平原,任何队伍之间,都能很快配合完善。

这种会战特质是油田的传家宝,直到90年代中期都未消亡。

苏城和沙鸣印一起将队员们送到岸边,就见船上已有五人淌水过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