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 (第1/4页)

他终于不想搞比拼了。

顾海健随着他的步调,笑道:“好的,我就去找苏董,估计他也该回来了。”

大约0分钟左右。苏城出现在了会客厅中。

蔡顺注意看向这个年轻人。牛仔裤和浅蓝色衬衣,只留了短发,衣着可以说是相当时髦,但是看不出研究者的味道。

这让他非常怀疑,聚合物驱的技术,莫非是这小子冒功?但是,胜利油田的三次采油所,做的也太快了些。

苏城轻轻的坐了下来,笑道:“蔡总工,终于见面了。”

“副总工。”

苏城笑着点点头,道:“浅海石油技术,要是能开发出来,也就该叫总工了。”

蔡顺听的心里一动,又道:“那估计要10年吧,到时候我也该退了。不过,苏董手下人才辈出,要是能配合我们,我觉得,5年就能做出来。”

“那你觉得,多久能挖出第一口位移井?”

“那要看位移多少。”

“3000米吧。”3000米位移井,意味着能从陆上的油井,打到3000米外的浅海油藏,难度已经不低了。

蔡顺没有做过估计,一下子僵住了,仔细想了会,才道:“6个月肯定没问题。”

“我只要2个月。”苏城乍起了两根指头。

蔡顺怀疑的看着他,暗道:2个月,只够施工的时间吧。

苏城却轻轻的笑了,道:“只要蔡工配合,我保证3年内,就完成浅海油藏技术的开发。”

正文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方式不同(求月票)

蔡顺不相信苏城的话,看在中央空调的份上,多问了一句:“浅海钻采是一个系统工程,3年时间,你准备怎么完成?”

“只要把关键技术做出来就行了。 ”苏城一本正经的道:“我们用2到3年的时间,将几十个关键技术完成。剩下几百几千个小技术,自然会有人去做的。”

“谁去做,难道又要从外国人手上买?”焦刚不屑的道:“早几年就遇到过你这样的人,什么造不如买,现在的技术是好买,但咱们自己能做出来的,干嘛要买?崽儿卖爷田心不疼。”

苏城失笑道:“我几时说要从外国人手上买了?”

“那你还能从哪里买?”

“我们搞一个投资公司,向各个学校发布任务,他们只要愿意承揽,那我们就资助,完成的技术专利归我们,论文归他们。”苏城与好几个人交换了意见,才得出这样一个方案。

任何国家的大学经费都是不足的,在80年代末,尤其如此。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只能做理论研究,实用技术的开发应用非常少。这并非大家都致力于做基础教学了,而是因为缺钱。

在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浪潮下,大学就像是岛屿一样,只会受到冲击,并不会因此而壮大,更别说富裕了。

但是,正因为大家都在做理论研究,所以,实用技术更容易出彩和受到关注。若是想发表一篇好文章,拉赞助就成了必行之道他们现在更多的还是通过学校来寻找资金。假如苏城拿钱送上门,根本不会有人拒绝。

至于专利,更是不会有人关心。

蔡顺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目前在学校的朋友,不由点头道:“这确实是个可行之道。等于增加了研究人数,而且支出也少。不过,你得用多少人来检查呢?”

“由学校去检查,我们根据进度给赞助,而且要求正规的会计手续。同样的,无论是手续违规,还是进度未完成,那就结束资助。重新资助另一个人。我的想法是,资助别的大学。”

大学也是有竞争的,光是为了留住苏城的大笔资金,学校自然会负起责任来。对老师们进行监督,他们奖惩起来也比较方便。

蔡顺品咂着苏城的提议,思考良久,不得不承认,从制度上来说。

已经没有多少问题了。难得他想的如此清楚,竟是没有自己等人,这个计划也能做下去的样子。

回头看看焦刚和裘富,蔡顺不由问道:“那我们总公司和贵公司的职责分配……”

“我们不以这种方式合作。”

“嗯?”

“任何想要参与这个项目的单位或个人。都可以报名,我已经请人在总公司范围内下发文件通知了。”

苏城的釜底抽薪。立即把蔡顺给烧昏了头。

以蔡顺等人为首的总公司研究院,处心积虑的想要压倒苏城。因此愣是延迟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到济南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