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部分 (第1/4页)

��晃芤玻�恍ひ玻�揭玻�∪艘玻�送狡�溲裕�值毙讨�H缡牵�淝��刮�蟮常�敫以眨∈褪遣晃��嗽谷撼贾�阎危�怯滩恢植卉慷�固镏�咭病3�兄�城也荒苋ィ�龊颖痹艉酰�

凡是树木腐朽,就会产生蠹虫;食醋酸败,就会集聚蚋虫。所以,如果朝廷出现朋党,君主应当首先自我引咎,而不应当责备群臣百官。唐文宗如果忧虑群臣朋比为党,为什么不去核查他们所诽谤和赞誉的是事实,还是捏造?他们所荐举的官员是德才兼备,还是庸俗无能?办事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他们本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如果他们的言行实事求是,荐举的官员德才兼备,办事出于公心,那么,他们就一定是君子,朝廷不但应当采纳这些人的意见,而且应当提拔他们。如果他们捏造事实,荐举的官员庸俗无能,办事出于私心,那么,他们就一定是小人,朝廷不但应当拒绝这些人的意见,而且应当惩罚他们。如果唐文宗能够这样去做,那么,就是命令百官结党营私,也肯定没有人胆敢那样去干!唐文宗不去这样做,反而埋怨群臣百官难以驾驭,这就好像一个农夫,自己不种田也不锄草,反而抱怨田地荒芜一样。唐文宗对朝廷中的朋党尚且不能铲除,何况对于河北三镇的叛贼呢!

'15'丙子,李仲言请改名训。

'15'丙子(三十日),李仲言奏请改名为李训。

'16'幽州奏莫州军乱,刺史张元不知所在。

'16'幽州奏报,莫州发生军队变乱,刺史张元去向不明。

'17'十二月,己卯,以昭义节度副使郑注为太仆卿。郭承嘏累上疏言其不可,上不听。于是注诈上表固辞,上遣中使再以告身赐之,不受。

'17'十二月,己卯(初三),唐文宗任命昭义节度副使郑注为太仆卿。谏议大夫郭承嘏多次上疏认为不可,文宗不听。于是,郑注上表,虚假地一再表示不能接受任命。文宗又派宦官把任命书授予郑注,郑注仍然不接受。

'18'癸未,以史元忠为卢龙留后。

'18'癸未(初七),唐文宗任命史元忠为幽州留后。

'19'初,宋申锡与御史中丞宇文鼎受密诏诛郑注,使京兆尹王掩捕之。密以堂帖示王守澄,注由是得免,深德。又与李训善,于是训、注共荐之,自浙西观察使征为尚书左丞。

'19'当初,宋申锡和御史中丞宇文鼎一同接受文宗下达的诛除郑注的密诏,二人派京兆尹王去逮捕郑注。王把逮捕令秘密地告诉王守澄。于是,郑注得以逃脱,因而他十分感激王。王又和李训关系密切,于是郑注和李训一起向文宗推荐王,王因此从浙西道观察使被召入京城,任命为尚书左丞。

九年(乙卯、835)

九年(乙卯,公元835年)

'1'春,正月,乙卯,以王元逵为成德节度使。

'1'春季,正月,乙卯(初九),唐文宗任命王元逵为成德节度使。

'2'巢公凑薨,追赠齐王。

'2'巢公李凑去世,朝廷追赠为齐王。

'3'郑注上言秦地有灾,宜兴役以禳之。辛卯,发左、右神策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

'3'郑注上言朝廷,声称关中发生灾害,应当征发劳役,以便消灾。辛卯(疑误),唐文宗征发左、右神策军一千五百人疏浚曲江池和昆明池。

'4'三月,冀王薨。

'4'三月,冀王李去世。

'5'丙辰,以史元忠为卢龙节度使。

'5'丙辰(十一日),唐文宗任命史元忠为幽州节度使。

'6'初,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漳王傅母杜仲阳坐宋申锡事放归金陵,诏德裕存处之。会德裕已离浙西,牒留后李蟾使如诏旨。至是,左丞王、户部侍郎李汉奏德裕厚赂仲阳,阴结漳王,图为不轨。上怒甚,召宰相及、汉、郑注等面质之。、汉等极口诬之,路隋曰:“德裕不至有此。果如所言,臣亦应得罪!”言者稍息。夏,四月,以德裕为宾客分司。

'6'当初,李德裕担任浙西道观察使时,漳王李凑的女师杜仲阳由于宋申锡案件的牵连,被流放到金陵。文宗诏命李德裕予以关照。正好李德裕此时已奉命调离浙江西道,于是,命留后李蟾按文宗诏令办理。这时,尚书左丞王和户部侍郎李汉上奏,说李德裕优厚地贿赂杜仲阳,秘密地和漳王交结,企图谋反。文宗大怒,召集宰相及王、李汉、郑注等人当面询问。王、李汉等人众口一辞,诬陷李德裕。宰相路隋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