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部分 (第1/4页)

最初,嵩山道士寇谦之,即寇赞之的弟弟,修炼张道陵的法术,自称曾经见过老子降临人世,老子命令他继承张道陵的法统,担任天师,并传授他不进饮食和飞腾升空的法术,以及符咒《科戒》二十卷,命他重新清理整顿道教。后来,又遇见了神人李谱文,据说是老子的玄孙,授以《图真经》六十余卷,命他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又传授天宫静轮之法,其中有几篇还是出自李谱文的手笔。寇谦之把这本书呈献给北魏国主拓跋焘。朝野上下很多人都不相信。唯独崔浩把寇谦之当作老师尊奉,追随他学习法术,并且上疏皇帝赞扬寇谦之说:“臣曾经听说,圣明的君王接受天命,上天必定有祥瑞相应。《河图》、《洛书》都是象虫子一样的古文字,不象今天,人神面对,手书笔迹十分清晰,辞意深奥奇妙,自古以来,无与伦比。怎么可以因世俗的顾虑,忽视上天的旨意!臣感到恐惧。”拓跋焘大喜,命令谒者携带璧玉、绸缎、猪牛羊祭祀嵩山,并迎接寇谦之在山中修炼的弟子到平城,表示崇奉天师,宣场道法,遍告天下周知。于是,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设坛,坛高五层,朝廷供经道士一百二十人衣股饮食,每月道场设置厨房,供给膳食,与会的有数千人。

臣光曰:“老、庄之书,大指欲同死生,轻去就。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昔臧文仲祀爱居,孔子以为不智;如谦之者,其为爱居亦大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君子之于择术,可不慎哉!

臣司马光曰:老子、庄子的著作,主要是要人们超脱生死,把生与死一样看待,轻视人世的来去进退。而要成仙的人,靠吞服丹药,常加修炼以求飞腾升天,烧炼草木石以求变成黄金白银。这方法跟老庄的基本思想恰恰相反。所以刘歆著《七略》,把道家归入《诸子略》,神仙归入《方技略》。此后又有符水、咒语等等法术。到寇谦之将以上种种合而为一,一直因循至今,这是一个大错误啊!崔浩不崇信佛教,不喜读老子的著作,却相信寇谦之的话,这是什么缘故呢!过去臧文仲祭祀爱居鸟,孔丘认为他不明智。至于寇谦之,比起爰居鸟,则大得多了!“《诗经》三百首,一言以蔽之,就是思无邪。”君子对于思想和学说的选择,不能不谨慎啊!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卷

宋纪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甲子、424)

宋纪二 宋文帝元嘉元年(甲子,公元424年)

'1'春,正月,魏改元始光。

'1'春季,正月,北魏改年号为始光。

'2'丙寅,魏安定殇王弥卒。

'2'丙寅(初四),北魏安定殇王拓跋弥去世。

'3'营阳王居丧无礼,好与左右狎昵,游戏无度。特进致仕范泰上封事曰:伏闻陛下时在后园,颇习武备,鼓在宫,声闻于外。黩武掖庭之内,喧哗省闼之间,非徒不足以威四夷,祗生远近之怪。陛下践阼,委政宰臣,实同高宗谅暗之美;而更亲狎小人,惧非社稷至计,经世之道也。“不听。泰,宁之子也。

'3'营阳王刘义符在为其父宋武帝刘裕服丧期间,喜欢与左右侍从亲昵轻佻,嬉戏游乐,不能自我节制。以特进衔退休的范泰呈上一本用皂囊封板的奏章,说:“我听说陛下常常在后花园习武练功,鼓虽在宫中,鼓声却远传宫外,在禁宫深院,打闹砍杀,又在朝廷各部公堂之间,喧哗嘶喊。如此,则不但不能威服四方夷族,而只能使远近各邦觉得怪诞不经。陛下即位以来,把政务都交给了宰相大臣,实际上同商朝的高宗武丁一样,有着服丧期间闭口不言的美誉。想不到您却与小人亲近,恐怕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和维持世风的好策略。”刘义符没有理会范泰的劝告。范泰是范宁的儿子。

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警悟爱文义,而性轻易,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灵运,玄之孙也,性褊傲,不遵法度;朝廷但以文义处之,不以为有实用。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常怀愤邑。延之,含之曾孙也,嗜酒放纵。

刘宋南豫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聪睿敏捷,喜爱文学,但是性情轻浮,常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以及慧琳道人等情投意合,过从甚密。刘义真曾经说:“有朝一日我当上皇帝,就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