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他好像书上画的这个人 (第1/2页)

好书推荐: [异瞳前传] 十年

苏政在这个世界发展工业化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最优的解,无论是发明还是应用,苏政不需要去一步步试验。

例如发明灯泡,苏政不需要像发明家爱迪生那样花费两年的时间进行数百上千次的尝试,直接就能得出用钨丝。

再例如科技应用,这里没有资本家爱迪生去打压交流电,苏政有完整的交流电体系,从发电到运输到应用,也非常清楚交流电和直流电各自的优劣。

无数的产品和模式的发展,不需要由市场去选择、去实验,苏政可以直接计划生产,例如政府强有力的号召力让人民迅速走向最正确的道路。

而现在,苏政穿越过来到现在,总共不到三年的时间,自由联邦就拥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部分主要成果,同时也具备了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的最基础能力。

不过

也仅限于此了!

事实上,到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很多科技产物,那些科学部的家伙甚至连原理都没弄懂,稀里糊涂的就搞出了生产线。

甚至不少东西苏政都只能明白个大概!

到了电气时代,那些图纸,苏政甚至都看不明白。

而且甚至连直接照抄都很难了,就例如粗制的大喇叭扩音器,其原理复杂程度不亚于一台蒸汽机。

再例如电报机,里面有很多元件,单个拿出来都不是一两张图纸能解决的。

另外,苏政现在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政治和经济建设上。

没了苏政,那些科学部的家伙根本指望不上,他们此时还在疯狂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不过质无法变化,还是可以变量的。

接下来五个月的时间内,自由联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设,仅仅五个月的时间,两纵一横的铁路干线便修建完成,从赫尔斯诺丁都出发直达苏泰市,和从克拉尔市直达东陵关的两条纵向干线,以及从赫尔斯南直达克拉尔市的横向干线。

总长共1060公里的铁路线路!

赫尔斯的矿脉已经不足以供应整个工业帝国庞大的钢铁消耗了,好在从南边紫云帝国运来的矿产填补了消耗。

苏政回了一趟苏泰市,此时的苏泰市已经拥有了二十万人口了。

苏泰市遍地都是工厂,滚滚浓烟笼罩了整个城市,以泰德区为核心,大量的工厂遍地开花,其中大部分是苏氏集团的产业。

这里地处偏远,南边靠山,西边靠海,处于联邦的角落,而从海上刮的风多为东南走向的风,工业废气大部分也被琼南岭拦住,同时处在海岸线,工业废水可以直接排向大海。

所以这里便成为了联邦的工业发展中心,工厂的密集程度比克拉尔市和曼彻市还高。

苏政现在可顾不上什么环境污染,发展才是王道,生存才是第一,而且正所谓,只要我发展的够快,污染就跟不上我。

由于铁路的建成,极大便利人们的通行,再加上政策对户籍的解放,人口开始大量流动起来。

劳改的战俘和教改奴隶种植出大量廉价的农作物降低了农作物单价,而工厂高昂的福利和薪资,使得农民们放下了锄头前往城市谋生。

因此,大量农民开始向城市聚集,特别是铁路沿途的村子,几乎一半的年轻劳动力都已经或有趋势去大城市谋生。

苏政也在积极促进大户承包和公社合作取代小农经济,使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也使产业集中化、规范化。

苏新区学校

苏新区学校的校区是苏新政治与军事学院的旧址,苏新学院保留了校名,迁至了克拉尔市苏政区。

一大群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在教室、走廊或是操场上玩耍。伴随着叮叮叮的铃铛声,学生们停止了嬉闹,纷纷走进教室。

一间教室内,上百名学生们端正的坐在教室里,片刻后一个女老师来到讲台上,朝台下的学生们喊道:

“上课!”

“起立!”

一名学生喊道,随后所有学生都站起身,朝老师鞠躬行礼道:

“老师好!”

“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请大家拿出课本,翻到第8页,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课!”

女老师也朝学生们微微弯腰回礼,然后翻开课本。

课本的目录上:

第一课:苏政万岁p1-3

第二课:苏政主义万岁p4-6

第三课:伟大的苏政p7-9

第四课: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