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 (第1/4页)

!奔颇本褪撬�呋�摹�

另有一战例,隋朝准备大举攻打陈国,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国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都未有觉察。最终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国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注解: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逊影津津有味地看完内容,兴奋地说道:“主子,这故事、嗯,这兵法浅显易懂,奴婢一下就明白了,如果每个计策都用这样的方法写出来,相信人人都愿意看,都能学到本领呢。”

“是啊,国公喜武厌文,常常不肯把兵书钻研透彻,如果这部兵书连你都能看进去,相信他也会接受。”马秀英展露笑颜,看来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每一个计策她都用心写上出处、典故、战例、注解和个人的心得体会。前世她熟读《三十六计》,但是其中有些典故、战例发生在明朝以后,她写在纸上的时候就要绞尽脑汁搜寻明朝之前发生的战例,以免文不对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逊影意犹未尽地瞅着桌上的纸张,“主子,快把剩下的内容给奴婢看看。”

马秀英轻笑,把写好的纸张统统递过去,“你找人把这些内容都誊抄几份,等我把所有计策写完,就装订成册拿给国公看。”

逊影迫不及待地抱在怀里,出门就不知所踪,连马秀英安排的任务都忘记了。直到她派人去找,才在花园里找到看得天昏地暗、废寝忘食的逊影。

马秀英又好气又好笑,给了她一个暴栗,“还不快去办正事,东西在这又不会跑。”

“都怪主子写得太精彩……”逊影小声嘀咕,一溜烟地跑了。

这算赞美还是偷懒,马秀英看着她的背影哭笑不得。

第二百四十八章 众将领现学现用

逊影对《三十六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守在案桌前催促马秀英快把后续计策写出来。

马秀英哪有那么多时间专门著书,她要管理国公府,审阅情报,还得照顾两个儿子,甚至为了腹中这个胎儿必须有节制地休息,她可不愿将来再给孩子造成任何隐患。

逊影当然不敢真的让马秀英操劳过度,可她实在被《三十六计》撩得心痒难耐,眼巴巴地瞅着马秀英,讨好道:“主子,您先把三十六计告诉奴婢,奴婢听完再默记誊抄,这样您也能轻松点。”

马秀英轻笑出声,“你是真心想帮我忙,还是想听故事啊?”

逊影嘿嘿笑道:“这个嘛都有,您讲,奴婢写,岂不是一举两得。”

“滑头。”马秀英笑嗔一声,让李桂花把孩子们带来,给朱喂过奶,摩挲着朱标的脑袋说道:“今天我们不玩游戏,娘给你和弟弟讲故事,好不好?”

两岁的朱标已经能简单领悟大人的意思,很高兴地点头答应。

马秀英就开始讲三十六计里的典故,为了适应朱标的理解能力,她把这些典故口语化,用非常幼稚的语言描述每一个战例内容。

朱标和李桂花都听得津津有味。

可苦了逊影,她自己说的要边听边写,然而等她把马秀英罗里吧嗦的讲述记下来,几张纸都不够写,看着许多重复没用的内容,她欲哭无泪,这只是兵书中一条计策,要把后面那些计策都这样誊写下来,手会断啊!她赶紧翻看这是马秀英讲的第几计内容,还好已经写到二十三计了。于是可怜的小书童逊影拼命自我安慰:忍忍吧,再熬十天半月,这部兵书就完成,其中也有她的功劳呢。

前方战事紧急,朱元璋好几天没回府了,吃住都在军营。马秀英派逊影给他送去换洗衣服,顺便还捎去装订成册的《三十六计》,叮咛他遇事莫急,凡事总有解决的办法,如果心烦意燥,不妨看看兵书静下心,再想对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