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至此,中国投入淞沪战场的兵力己经超过二十五万人,日军约有十万。双方兵员之比约为三点六比一。

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国南方素有〃天堂〃之林的江浙平原,富饶而广袤的苏杭三角洲的大小城市和乡村,战争的烽烟好像雷雨前的阴云那样迅速遮盖了晴朗的天空。涂着膏药旗的日本飞机将成吨的炸弹和机枪子弹倾泻在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头上,于是往内地逃难的人群就好像一眼望不到头的河流不分白天黑夜向西流动,本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头次有可能进行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机会被日本侵略者的枪炮无情地断送了。硝烟滚滚,炮声隆隆,一支新编成的第十五集团军十万官兵肩负救亡重任和小米步枪,星夜兼程沿水路、公路和铁路浩浩荡荡开往淞沪前线。新到任的淞沪前敌总指拄兼集团军总司令陈诚坐在一辆颠颠簸簸的吉普车里蹙眉沉思。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陆军上将,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毕业,国民党中央嫡系的首脑人物之一。他自一九二四年入黄埔军校追随蒋介石以来,曾为蒋介百削平群藩,建立和巩固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一个月前〃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军政部次长的陈诚受蒋秘密召见,询问其对策。陈答:〃……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速战速决之战略。相反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分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应为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抗战第一阶段,国军对倭之攻势,仅作有限度之抵抗;尔后主动转进,以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时间换空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阻敌前进,建立长期抗战力量之目的。云云。(《国民党高级将领列传·陈诚传》解放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可见得当时中国不乏有英明预见者,〃持久战〃论在国、共两党不谋而合,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英雄所见略同。

吉普车不停按响喇叭,迎着公路上西去逃难的人流缓缓行驶。

总司令的车队从南京开出就一路遇空袭时停时开,越接近前线公路上扶老携幼的难民越多。由于亲眼目睹这幕成千上万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景,陈诚那张本来就不苟言笑的严肃的长脸变得如同生铁铸就一般无比生硬,腰板挺直,双手握拳,指关节捏得嘎嘎响。大凡熟悉这位南京来的少壮派军政大员脾气的人都知道,总司令城府很深,公开场合从不轻易动感情,即使大喜大怒也决不形诸于色。他属于那种善于克制情感和服从理智的铁腕男人。

从精神气质上讲,陈诚与蒋介石天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浙江人,都出生于下层社会家庭,都不满足现状,野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都有很深城府,严于律己,察颜观色,钻头觅缓和楔而不舍,等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一九二四年蒋介石头次遇到还是黄埔军校学生队二十六岁的上尉教官陈诚时,他正在路灯下刻苦攻读《三民主义》。正是这次偶遇使蒋对这位部下产生了某种属于男人之间的那种很重要的信任感,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思,从此他们开始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相得益彰和患难与共的师生关系。〃乱世出英雄〃,太平盛世人人只好去经商或者论资排辈。青年陈诚一旦追随蒋介石就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历经磨难而不悔。这种情形很像恩格斯崇拜马克思:斯大林效忠列宁,蒋介石投奔孙中山,我们与其说这是被称做〃伟人〃的那些杰出人们的人格魁力的强大吸引,无宁说这是一种共同事业的需要。因为从另一种意义讲,伟人不是个人,而是一种优秀群体,即群体智慧的集合体,越是伟人在他四周集合的人材越多……一声马斯,公路上人群大乱,行进中的军队受到干扰被迫停止前进。前往察看的副官回来报告说,原来是一辆难民的马车受惊,撞伤撞倒好几个士兵。

总司令走下车来,撞伤的士兵腿上淌出鲜血,那个自知闯祸的农民车主吓得浑身瑟瑟发抖。自古〃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老百姓怕兵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一个难民的车撞伤了即将去打仗的兵?

总司令依然是一脸生硬肃杀的表情,这种表情容易使人联想到〃咬牙切齿〃或者“山雨欲来风满楼〃之类形容词,因此连受伤的士兵也停止呻吟,难民个个噤若寒蝉。总司令冷冷地看了看那匹闯祸的马,命令参谋长:〃……部队改为沿铁路行军,白天做好防空隐蔽。通知铁道部,所有东行列车一律就地征用运送部队,返回空车疏散难民。〃秩序恢复,军队纷纷离开公路上了沪宁、沪杭铁路,吉普车队继续开动。然而即将到来的大战依然使这位三十九岁的国民党总司令无法平静内心的情绪涌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