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 (第1/4页)

他指着目录上的数百个名字。道:“咱们现在的翻译速度,一天能翻5篇到10篇的论文,选出先后来。估计也要用一个月左右,才能找到有用的……”

“那就找名字。”苏城对水平井的印象实在不深。不过,顾海健等人既然每天能翻10篇论文,那范围就可以扩大一些了。

苏城将他们翻译过来的目录在桌面上摊开,手指顺着人名,一个个滑下去。{http:

。。

友上传更新}

有遇见比较熟悉的,他就用蓝色笔划一道,没多久,30多个人,100篇左右的论文就被他选了出来。

顾海健无语的望着苏城。道:“苏厂长,您都不看他们写的论文名称和节略?”

“这里面,总有几个大牛,翻出来不吃亏。”苏城说着,又掏出蓝笔。道:“那我现在给你划论文。”

论文名字相对难以理解,由于许多名词没有固定译法,许多名字便由翻译者信手拈来,看的苏城颇为辛苦。

这样用了一个小时左右,他又划出五六十篇论文,都含有他知道的后世技术。就知名度而言。学生能听过的技术,总归是有生命力的技术。

那些一闪即逝的新鲜技术,是很难让学生们熟悉的。

顾海健不像大华实验室的研究员,更多的将苏城当作管理者,有点无奈的想:你光看一个名字就知道有没有用,也太随意了。

一个负责翻译的年轻教师更是不满的小声说道:“领导动动嘴,手下跑断腿。随便划出来的题目,谁知道里面的东西有没有用……”

还是顾海健重重的咳嗽一声,才消去了其他人的窃窃私语。

苏城笑笑,将目录划完了,才道:“如果是论文题目和论文撰写人重复的,那就应该是比较好的论文,否则选择哪种先翻译,你来决定。”

他将蓝笔交给顾海健,就离开了海洋钻井研究所。

顾海健将他送到门口,往回走的路上就在想:要么就把论文题目和论文撰写人重叠的论文先翻译出来,希望数量不要太多。剩下的就先不管了,哎,国内的老板就是麻烦,事事都想插手,也不管自己懂是不懂。

回到翻译室,就见年轻教师们也围在那里看论文名字。

“都是些什么论文?”顾海健也扯了一张目录,问道。

“我们又誊了一个表,你看看。”年轻老师们对技术的熟悉程度一般,但还算勤勉。

顾海健不以为意的点点头,边看边读:《井壁稳定技术研究》,《套管保护及下入技术》,《钻柱优化设计》……

看着看着,他就坐了下来,读的速度越来越慢,想的时间越来越长。

这些论文题目,和其他的题目堆在一起的时候,他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单独放起来的时候,却让他意识到了一点:几乎都是大位移井的关键点。

对于专门研究过海洋钻采技术的顾海健来说,这个发现对他吃惊不小。

大位移井所谓的落后,是学术界的落后,可不是生产上的落后。至少到现在,大位移井仍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

国内对于一些关键技术,也仍然在讨论中。

但从苏城选择的论文名字来看,他明显已经圈定了某些技术。

例如井眼净化技术,明明有三四种之多,苏城偏偏选择了控制钻井液排量的论文。

“苏董莫非弄到了成系统的技术?”顾海健不自觉的问了出来。

大家都摇头不知。

见顾海健表情有异,才有人小声问:“那按这个单子翻译?”

“当然,当然按照这个单子。必须按照这个单子的。”顾海健搓着手,突然觉得精神百倍了。

国内现在根本没有系统的大位移井的技术,否则也不用攻关了,直接拿来用就罢了——国企的东西,自然都是国家和人民的。

苏城圈定单子,不仅仅圈定了论文,而且等于圈定了技术框架。

更准确的说。是确定了技术路线。虽然并不完全,但在顾海健想来,只要确定70%的核心技术方向。那整个技术方向也就差不多确定了。

这就相当于确定了战略方向,剩下的只是战术问题,能不能攻克复制这些技术罢了。

顾海健突然有些兴奋。苏城的做法。与第三世界研究院的做事方法完全不同。不管是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还是中国石油总公司,都倾向于实用技术。通常来说,他们的做法就是等国外的某项技术成型了,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