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 (第1/4页)

李花儿笑了:“到时候就好了。”

谁要是小瞧了这个大少爷,才是真要吃亏的人。

“走吧,我们也去县衙看看热闹。”冯二囡心里好奇,就拉着姐妹二人,跟着人群,向县衙去。

……

翁县令这几天过得很恼火。

前段日子,县衙后边的厢房突然塌了一间,他就觉得事情不对。

偏偏这不对的祸事,就应在了沈珩身上。

沈珩是一般人吗?

就算获罪,“永不得回京,永不得叙用”,他也是老东海公的第七孙,是当今东海公的次子,当今皇后的嫡亲外甥!

做不了官,为不了将,不再是沈家人,都不妨碍这位公子做个富贵人。

翁县令胆小,还会被一些胥吏玩弄在股掌中,但他绝不是傻子。

沈珩的妹妹,一旦在他的地界上出了事儿……

每每想及此,翁县令就恨不能千刀万剐那拐子。

太子昨夜到了清远县,第一句话问的就是:

“那拐子抓到没有?”

一想到太子那个冷峻的样子,翁县令就打了个寒战。

再抓不到人,别说挪窝了,乌纱和脑袋都不保了!

恼火的翁县令,这几天看谁都不顺眼。

刚才还骂了捕头一顿。

这群没用的官差,到了这时候,一个可用的都没有!

就在翁县令心乱如麻的时候,突然就见师爷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

“大人,大人好事到了,那拐子,被抓了!”

翁县令听说此言,差点儿坐到地上。

“当真?”

“当真,人都在公堂上了!”

“快!快升堂,快请太子!”(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公堂前后

拐子跪在大堂的地上,萎靡在地,吴大少爷则还拿着那擀面杖,有些无措地站在堂上。

他是个读书人,还从没上过公堂。

就在这时,后堂听见了一阵喧闹,只看见翁县令急忙忙正着官帽,小跑着进来。

因为太过着急,所以还差点儿被绊了一跤。

看热闹的百姓中,有人就笑了一声,忙又掩了口。

不过这一笑,却带着众人都不由笑了出来。

公堂上的衙役,立刻高喊道:“肃静!”

百姓们忙都从大笑变成了偷笑。

吴大少爷还算镇静,礼道:“晚生吴灵均,见过县令大人。”

声音清朗,仪态稳重,只是手中的擀面杖,看起来不伦不类的。

李花儿今天才知道吴大少爷的名字。

冯二囡暗中用胳膊拐了她一下:“瞧瞧,吴大少爷上了学,名字都变好听了。”

李花儿疑道:“他以前不叫这个名字吗?”

冯二囡笑道:“他以前叫小虎的来着。”

“……”李花儿一时无语。

还真是充满了清河村风韵的名字。

……

翁县令原本所有的不安,都在看见五花大绑的拐子之后,消散了。

他本来就看好这个被太子夸了几句的吴秀才——治下出了人才,也是他的政绩。

而今天,这个吴秀才还立了这功劳。

翁县令怎么看怎么喜欢。

是以,他坐在高堂之上,背书一样,把书里那些好词好句,通通都加在了吴大少爷身上。

吴大少爷脸更红了,忙垂首道:

“学生不敢擅专此功,是百姓齐心,才抓到这贼的。”

说完,想了想,他又加了句吉祥话:“春耕大典,拿了此贼,也是好兆头。”

翁县令笑得眼睛都看不见了。

“是,好兆头!好兆头!”

李花儿听着,也笑了。

她方才推他出来,就是为了谢他仗义出手。

而如果不是李花儿推他那一下,只怕吴大少爷就打算深藏功与名了呢。

如今太子就在清远县,温奴贵为公主,她的事儿,太子定要过问的。

现在大堂屏风之后,那影绰绰的,想必就是太子了。

于吴大少爷这等无根基的人,想走读书仕途路,扬这样的名是有好处的。

他也当得起这样的称赞。

……

与此同时,县衙的后堂屏风之后,太子与沈珩对面而坐,正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