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1/4页)

冯虞忙不迭应承下来,“林兄能助一臂之力,虞求之不得。定当委以重任。”

林瀚却正色道:“诶,冯大人可不能放纵了他,还是个半大小子,懂得什么,该打便打,该骂则骂,该杀……那个,嘿嘿,看在老夫薄面,嘿嘿。”

冯虞与林炫相视大笑,这老爷子……

第一百二十九章 冯府嫁女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婚礼前一天,沁园便闹腾开了。灯笼囍字是昨日便弄好了。当晚,慧梅生母与冯家一干女眷依着规矩到慧梅闺房中“劝嫁”。教女子做针黹,懂家事。冯虞也笑嘻嘻跟来凑热闹。

众人进门便唱劝嫁歌:“劝女出嫁当新人,夫妻恩爱感情深。要学鸳鸯同偕老,莫象斑鸠‘雨来无亲晴有情’。要学春燕双飞舞,莫象乌鸦‘心善口噪被人嫌’。要学莲藕污泥心不染,莫象明日黄花抛路边。要学连理花枝相亲爱,莫象寄生靠着大树才发枝。要学齐眉举案相礼敬,莫象日吵夜闹浪荡人。千言万语劝女心上记,出了娘家就要当人新妇,不象在家女儿自在人。”接着众人将冯虞推出屋外,房门一关,里头说的什么便听不清了。

廿一正日,沁园处处披红挂彩,满眼喜庆。冯虞一早便站在府门前迎候来宾。婚嫁之际,接到请柬或口信的亲友、戚属和乡邻,都要赶到府上馈礼贺喜。一般而言,女家的宾客多以衣物为贺礼,男家的宾客多以喜钱为贺。不过冯虞这边下帖的多是达官显贵,出手的多是红封。

陈行恩搬了桌椅坐在一边,还有两个家丁打下手,每当冯虞收下贺礼,便用红纸按人头一一记下,这是为着日后逢对方有婚嫁之事,自家回报贺喜有个底谱。再有便是曾有恩惠于自家之人,待婚礼结束后几日,再分别登门退还贺礼致谢。

至于冯母、采妍、忠叔,都在院内操持。采妍今日更是重任在肩——新娘伴,这会儿正陪着慧梅梳妆呢。至于惠娘生身父母,早已是不知所措,只在厅里候着。

进得院内,只见三十六杠妆奁什物早已扎束妥帖。箱、橱、桌、椅、凳、服饰、衣料、鞋袜、被帐、盆桶等日用之物齐备,且俱是上好用料。其中有几样是比不可少的——马桶、澡盆、灯、镜箱。马桶俗称“子孙桶”、“花盆”,澡盆俗称“祖先盆”、“脚桶”,福州话“灯”与“丁”谐音,皆取意早生贵子、人丁兴旺。至于镜箱,福州有句俗语:“有办无办,镜箱便桶铁铁硬”。此外冯家还备下几样特别的嫁妆:两名陪嫁使女,加上一叠田产契书、两盒金银细软,还有二百两纹银的“压箱钱”。

按着时下规矩,妆奁多于嫁娶吉期前一日发出。不过那些达官显贵嫁女,则多选在婚礼当日陪嫁挑送,要的便是那阵势、喜气。

到了巳时,一般宾客已来了个七七八八。一些低阶官员更是天刚放亮便赶到冯府,自告奋勇打下手,显然是要在上官面前露个脸面。冯家更是阖府齐动员,别个不说,单单太平面便已下了二十几锅,眼见得还不够上的。算算人头,这会子只有梁裕与三司主官未到了。这些个都是要到喜宴开场时才会冒头的。

这时候,候在街口的家丁匆匆跑来禀报:“爷,催妆的来了!”所谓“催妆”,便是男方于迎亲之前,专派一支队伍备礼送来女家,专为催促新娘出阁。冯虞抬头张望,领队的是岳海长兄,后头还有十来个锦衣卫校尉旗兵,扛着催妆的盘担,什么猪肉、活鸡、海味、线面、白粿、大米、酒水、香烛喜炮等等。两人一见面,岳海那长兄赶忙递上礼单,“烦着小舅子通传一声,家父、小弟可是等得心焦呢。”

冯虞笑道:“这事我却做不得主了。我这就进去催问着。您先请进来少坐。”催妆礼按着规矩应是家长收纳,早有人进院通报,冯母此时已打扮一新迎了出来。与岳海长兄见过寒暄几句,冯母引人将催妆礼送到家祠,祭拜祖宗、神灵,之后收下盘担,又将每种礼品挑出部分送还。冯母笑道:“亲家人稍安勿躁,慧梅已更衣开脸,只待新郎倌了。”

正说着话,只听得院外鼓乐齐鸣,接亲队伍掐着点过来了。古代迎亲必在黄昏以后,甚至深夜。不过元明以来,更讲究吉时迎娶,午时便要迎回男家方好。

冯虞连忙赶到府门处,这时迎亲队伍已到门前。只见当先的是十二人的鼓乐队伍,各个身着大红曳撒,喜气洋洋。后头是八名锦衣校尉,打着六只火把、两盏大红灯笼,灯笼上写明男家姓氏,称作“高照”。原本灯笼火把之前还要打出执事牌,上书族内最高功名。只是岳家几代也没出过一个吃官俸的,岳海这百户衔职又低了些,只得省去。

跟在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