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 (第1/4页)

“赵化成、李锦。”“在!”两人起身施礼。

“骑一团卯时奔袭营州城东向之敌。本帅研判。敌败军必往来路溃退。骑二团,潜行至营州城以北三十里处。待逃敌经过,放过队头,专打侧后。”

一听有仗打,赵化成乐不可支,当即领命,一声“是”喊得比谁都响。李锦却是面带犹豫。想了想,说道:“大帅,末将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冯虞一愣。“说吧。”

“晌午那一仗,跑了些鞑子。回到营中,他们必定要禀报与我军遭遇之事。鞑子统领岂能无备,晚间夜袭真能出敌不意么?自蒙元以来,鞑子兵驻营时便颇有讲究。每名军士夜间皆要留一匹战马,不解鞍不卸辔,以防不测。一处军营有警,周遭营盘皆要整兵备马,以待出战。末将担心……”

“你担心我军夜袭。未得其利反遭其害?”冯虞拧眉追问。

“正是。大帅授课时曾说。用兵当未算胜,先算败。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我军远来,本为出敌不意,如今已失了此着,只可阵战破敌。我军兵力倍于敌军,多为九边精兵宿将,未必便干不过他。孙子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正是此理。”

冯虞听罢,一时无言,抱着腕子在原地沉吟半晌,抬头望着众将。众人有的频频点头,有的满不在乎,有地却是一脸茫然。此时老将郝超开口说道:“李锦所虑不无道理,望大帅三思。”

这里一圈人,论资历论战绩论经验,郝老将军排老二没人敢居第一。冯虞听罢,微微点头,“看来本帅是想差了一节。李锦,战前直谏,实为忠纯之将。不论此番胜败,先记你一功,赏银百两!方才之命作废,咱们重新议过。”

说着,冯虞走到一旁,随手折了根树枝下来,回到众将面前,在地上勾画出己方屯军之处、营州城及周遭敌营大致方位。“咱们重新推演。李锦,若你是鞑子统领,知道我军来援,但番号、兵力、编组、意图不明,你会如何处置?”

李锦想了想,说道:“若我领军,一般是两条应对之策。稳妥些的,便是收缩兵力于一处,加派人手稳守营盘,防敌偷袭。反正这一路就是偏师,只为牵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若是有些想法的,研判我军或将趁夜袭营,不妨将计就计,在大营四下暗设埋伏。对手若是上钩,自然是大赚一笔。若是不上钩,那便要白忙一夜了。”

说着,李锦抬头看看冯虞与郝超,见两人频频点头,不觉胆气又壮了一分。“若我是敌军统领,宁愿选第二种。”

“为何?”李锦话音未落,冯虞便紧着追问。

“其因有三。

第一,此番鞑子进军顺风顺水。之前两年,这兀鲁思部不论是鞑靼内战还是窜犯辽东,都没吃过什么亏,正是骄狂之际,若有战机,让他就此放过当缩头乌龟,只怕是不肯的。

其二,鞑子屡屡寇边。为的就是抢掠发财。所获之物,除部分供奉可汗、首领,大多还是归自家所有。每每南侵时,军士家中老幼总要十里相送,叮嘱多抢些。这一路偏师本来就没什么油水可捞,要是再陷着此处不得寸进,岂不是要空手而回?那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若我是统兵官,纵然是偏师,至少也要打下他一两座城,大破他几路人马。纵使抢不着多少金银女子。捡些军资粮草,抓些俘虏回去也是好的。

至于这第三么,鞑子兵生在北国,冰天雪地朔风如刀,原是苦惯了。在野外趴一晚上也算不得什么。顶多明日不攻城便是。”

待李锦说完。冯虞转过头来,“郝将军?”

“老头子跟鞑子干了二十几年的仗,多少也能摸着点脾胃。今夜,鞑子决不会消停。”

冯虞又问,“鞑子会不会在我军来路设伏?会不会此刻便来迎击、突袭我军?”

郝超摇了摇头。“我看不会。鞑子军中悍将不少,智将不多。打仗固然如狼般刁狠,但招数也就是那些了。狼会的他们都会。狼不会的,他们多半也不会了。按鞑子惯例,这偏师多半是虚张声势唬人用地,精兵强将尽在主力一边。所配地统领,固然要能独挡一方,却也绝不是最能用兵的全跟着他们主将了。能用上设伏这招已经是不错了。”

“成!”冯虞弯下腰来,用树枝指点地图说道。“既然如此。本帅更改决心。你们听听看,可还有要补充更动的。”

说着,冯虞将手中树枝指向营州城西门方向。“按我进军方向。鞑子西大营首当其冲。要设伏,必是此处!本帅打算将计就计。敌军现下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