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将士的生命开玩笑啊。”

“我赵国精兵良将几十万,岂能当缩头乌龟,赵括最起码有敢战的勇气,只凭这一点就比廉颇强百倍。”赵王有些不高兴了。

“可是战场瞬息万变,光有勇气是不行的。廉颇虽然年纪大了一点,可是他有打仗的经验啊,他坚守不出,肯定自有他的道理。”

“好了,不要啰嗦了,我意已决。”

赵王已经很不耐烦了,他需要的是出击,需要的是胜利,至于其他的才懒得管,最终蔺相如的劝谏没有成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赵国的数十万将士有去无回。

另一个人是赵括的母亲,也就是赵奢的遗妾。在赵括要接替统帅的职务前,她给赵王上书,力谏不可以赵括为将。

母亲是最了解儿子的人,难道她是怕自己的儿子战死沙场,还是……

赵王很奇怪,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阻止自己的儿子升官,便问其中的原因。

赵母说:“先夫为将时,所交的良朋益友不计其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的金银珠宝,他都拿来赏赐给了属下。在出征之日,毫不担心及过问家事。但赵括接到担任统帅的命令后,便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属下见到他都十分害怕。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物,他全收藏在家里,每天忙着买好房子和田地。虽然是父子,但做法截然不同,请大王三思。”

赵王听后,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一些私心,在所难免。他仍然觉得赵括勇气可嘉,一定能打败秦军。

“夫人不要多心,相信你的儿子一定能大胜而归。”

“大王既然决定要派他去,如果以后出现差错,希望不要连累到妾身。”

赵王满口答应了。

悲剧从这一刻便正式上演了。 。。

6。长平之战2

八月,赵括接替廉颇担任赵军统帅,更加不可一世,趾高气扬。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按照赵王急于求胜的意图,不听廉颇的劝告,不仅更改了廉颇的部署,而且还撤换了大批将领,让自己的亲信都身居要职,这样他指挥起来就顺手多了,但赵军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了。一切准备妥当,只等机会和秦军决一死战了。

秦昭王见赵国中了计,乐得屁颠屁颠的。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然骄狂自大,但他很畏惧秦国的虎将白起,所以秦王下令要严守白起为将军的秘密,有泄密者斩首示众。

秦赵两个虽然都撤换了将领,但赵国换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国换的是常胜将军白起,这样,胜利的天平便自然倾向了秦国一方。

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大的对手,白起决定采用主动后撤、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令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装战败、仓皇后撤,而将主力部队配置在纵深构筑的袋形阵地,另外准备用5000精兵插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再用万步卒切断赵括退路,便可全歼几十万赵军。

赵括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对手是秦国的常胜将军白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赵括在起点就输了一招,接下来他会有好果子吃吗?

经过简单的部署后,赵括便贸然采取进攻行动,寻找机会和秦军决战。秦军按照预定策略,假装败退,赵括大喜,看来秦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逃跑时跑的比兔子还快,他命令赵军乘胜追击,争取一举歼灭秦军。

赵军追到秦军的壁垒前,秦军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久攻不下。看到赵军完全进入了秦军的伏击圈后,白起命令埋伏在两翼的奇兵迅速出击,将疲惫的赵军分割成几块,首尾不能兼顾,同时切断了赵军的后路。赵军进进不得,退又退不得,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修筑工事坚守,等待援兵。

秦昭王得到这个消息后,亲自到河内视察,并征召国内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增援长平,堵截援军,切断赵军的粮道。前来救援赵军的齐、楚军队看见秦军强大的阵容,便观望不前,生怕惹得一身骚。

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援军又不见踪影,内部便开始自相残杀,以人肉充饥。赵括见无力回天,只好带领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

赵括战死沙场,没有当俘虏,也算是个烈士了,可是他指挥上犯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

粮尽援绝,又失去指挥者,赵军四十万人只好全部投降。

面对庞大的四十万俘虏,白起挠头了,这些人只要重新拿起武器,就又是一名战士了,赵人反复无常,而且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