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页 (第1/2页)

不知道太子丹他们是怎么坚信荆轲武艺高强的,反正现在的局面就是他被扶苏追着绕柱奔逃。 秦王绕柱是看不到了,问题不大,太子提剑绕柱追杀荆轲也是个不错的热闹。 李信在下头看得起劲,握拳给太子加油打气: “左边!殿下往左边刺!他下蹲了!快快快,改变招式!” 秦王政:……聒噪! 有空起哄没空上来帮忙是吧?李信你给寡人等着。 不过事实证明太子殿下也不需要大家帮忙。 还没等到武将爬上几层台阶呢,扶苏已经一挽剑花,轻巧地将荆轲戳了个对穿。二人躲闪追逃不过几个回合,荆轲就败了。 这其中不乏有扶苏有备而来的缘故,更多的还是荆轲心中慌乱,失了章法。 以及秦王的佩剑确实锋利,是难得一见的神兵利器。如此好剑平时却只能当个装饰品,叫武将们看得眼热又惋惜。 刚刚太子都没用多少力气,就直接把荆轲钉在了柱子上。 秦王政黑着脸走过去,抢走了儿子手里的剑,不许他再拿这么危险的东西,以身涉险。 扶苏迅速恢复乖巧好大儿的模样,往父亲身后一站,让秦王政想斥责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偏巧这个时候,史官一手抓笔一手捧书跑了过来,探头看了一眼,然后奋笔疾书。 秦王政:? 秦王政侧头看他都在记录什么东西。 只见史官笔走龙蛇——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太子扶苏提剑追杀刺客荆轲,荆轲惊恐逃窜。绕柱三圈后被太子干脆斩落,狼狈至极。」 扶苏也探头看了一眼,提出意见: “多写点细节,把我写得英武一些。” 史官立刻答应,在后面飞快补充细节。荆轲是怎么艰难躲避的,太子是怎么轻描淡写使用剑招的,充满了艺术加工。 秦王政:………… 这个场景,让秦王政不由得想到曾祖父昭襄王。他曾请赵王替自己演奏乐器,赵王同意了,结果演奏完他就让史官将之记录为“秦王令赵王鼓瑟”。 他果然没看错,他儿子就是返祖成了昭襄王定论这件事让燕国成为天下笑柄了。 而且还给人家添油加醋,加了个燕太子丹吝啬的人设。 秦王政:……………… 发现父亲的眼神看了过来,扶苏便冲他眨眼:怎么样?现在是不是变成荆轲和燕丹被世人嗤笑了? 秦王的黑历史,顷刻间扭转成了燕太子的黑历史。 别管天下人信不信匕首质量差劲这个说辞,就算他们不信,最后丢脸的也还是燕丹。 试图刺杀秦王,结果动手之前就被发现了。燕丹的情报保密工作做了个寂寞,可见其人不堪重任,做不了什么大事。 更好笑的是行动之人连关键性的武器被人掉包了都没发现,竟然当着秦朝上下的面拔出了一柄没有刀身的匕首。 宴会散去之后,众臣就迫不及待回去和亲朋好友分享这件事了。 务必要让这个故事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天下,而且还要记录下来,传给后世子孙。 名场面啊这是,自己可是见证人呢! 不是所有臣子都提前知道真相的,只有少数人清楚今日的事情全为太子殿下策划。大部分朝臣虽然觉得里面有猫腻,但他们没有深究。 不重要,笑就完事了。 大家都是人精,知道怎么做才能讨好王上和太子。所以短短半个月,荆轲刺秦一事在天下各地传得沸沸扬扬。 大部分人一笑而过,在心里把燕太子丹和丑角画上了等号。 不过也有不少聪明人意识到,这件事背后的深意。 ——秦王在警告各国! 这一次秦国只是不知不觉间替换了匕首,谁知道下一次被换的会是什么?秦国若是想要燕王的命,说不定都能轻而易举地将燕王杯中的蜜水换成毒药呢。 就算秦国做不到这么夸张,提前得知刺杀一事总是真的吧?燕国是个筛子,什么消息都瞒不住,其他几国又好到哪里去呢? 各国贵族脸色难看,感觉自己被秦国给监视了。仿佛他们只要有任何异动,下一秒就会被秦国收割掉小命。 有人破口大骂: “暴秦无道!分明早就知道此事,却不阻止,还故意设下圈套等人跳进去!实在是奸诈!” 然而骂人也无济于事,事实就是秦国大获全胜。 虽然秦王遭到了刺杀,但没有人会嘲笑堂堂秦王居然被刺客近身。大家都知道秦王是故意的,他那是在杀鸡儆猴。 更何况故事里不仅丑化了燕丹,还将秦舞阳和荆轲的惊惶描述得活灵活现。包括之前扶苏说的两段话,也被拿出来嘲讽燕国礼节不行。 各国不知道这是扶苏的主意,只当秦王如此无耻刻薄,杀人还要诛心。 莫名其妙替儿子背了锅的秦王政: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