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页 (第1/1页)

昔年赵武灵王退位给小儿子,让其主持国政,自己专注于军事。当时就是自称“主父”的,毕竟这会儿还没有“太上皇”的说法。 扶苏就借此开了个小玩笑,他嘴里的主父自然就不是还能管军事的主父,而是纯粹的吉祥物了。 秦王政:……王绾可真敢想啊。 秦王政匪夷所思: “王绾缘何会觉得寡人斗不过你?” 扶苏笑倒在父亲身上: “他就是觉得我不行,才来试探我的呀!” 王绾自以为把小心思藏得很好,实则根本瞒不过扶苏。对方假借提点太子收敛一些为由说出那个话,本质是为了刺激太子提前动手,当他看不出来呢。 可惜一番推理全是错的,聪明人就是容易多想。 不过话又说回来,随便在朝中拎个人出来,告诉他们“太孙学习理政只是单纯因为太子手疼需要休息,王上才找太孙替父分忧的”,估计也没几个人会相信。 他们只会觉得这么扯的借口一听就是假的,要么是太子心大了,要么是王上在故意养大太子的野心,想收拾掉这个已经开始威胁到自己权柄的儿子。 秦王政听完也觉得有些好笑: “我儿为父做了这么多事,他们怎么还整日里想东想西的?” 难道王室就不能有纯粹的亲情吗?这些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扶苏扭头对竖起耳朵偷听的儿子说道: “你争点气,赶紧学成出师。到时候大家看奏折批复全是父亲和你的字迹口吻,肯定又能有新的流言传出来。” 届时估计就要说太子他被王上厌弃了,王上决定越过太子直接重用太孙,等百年之后恐怕是太孙继位。 想想那个画面,扶苏就乐不可支。 桥松:…… 蒙毅:…… 史官:…… 蒙毅觉得太子这么调戏群臣不太好,王上怎么也不管管。史官则在心里腹诽太子说得也有道理,臣子们自己多想怪得了谁。 说实在的,史官还挺期待那个画面的。 不能每次都只有他被太子创,独被创不如众被创。真有那一天的话他一定要把这段记录拿出去和想多了的当事人分享一番。 然后记录他们的社死时刻。 每每只有在这个时候,史官才觉得自己当起居郎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记录无聊的日常哪有记录大家的黑历史有意思呢? 史官奋笔疾书,把王绾今天丢的脸添油加醋地记了下来。 可惜,早知道有这个名场面,他就不该着急跟着王上回章台宫。他应该跟在太子殿下身边,亲眼见证。 反正太子说的是君上的言行要如实记录,君上包括王上和太子,他跟着王上和跟着太子都是职责所在嘛。 史官找了个机会悄悄暗示太子,下次再有这么有意思的瓜记得带上他一起吃。 扶苏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 下午王绾来给秦王奏事时就觉得章台宫气氛怪怪的,王上看他的眼神有点不对劲。 不止是王上,整个章台宫所有君臣看他眼神都有点奇怪。唯独太子泰然自若,在玩他的笔洗。 王绾心里一个咯噔,怀疑太子是不是回来之后说他坏话了。王上现在对太子还是很信任的,如果太子告黑状的话,他很可能会吃亏。 但是提心吊胆地奏完事也没发生任何王上问责的事情,王绾只能一头雾水地离开。 秦王政当然不会和他计较。 毕竟王绾虽然对太子有那么点不太能见人的小意见,可对他秦王还是很忠心的。他总不能因为自己的纯臣不愿意青睐太子,就对纯臣降罪。 所以秦王政只是惋惜地看了一眼小聪明用错地方的臣子,心里安慰自己反正王绾这个年纪也等不到太子继位了,不用担心太子登基之后打压他。 不过王绾的事情也要引以为戒。 朝中有的是年轻臣子,倘若这些臣子也因为立场不同与太子针锋相对,对大秦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秦王政无意让朝堂陷入党争,所以他得用更严厉地手段打消旁人支持其他公子和他们子嗣的企图。 这么算下来,其实让朝臣误以为他准备将王位越过太子直接传给太孙也挺好。至少太孙和太子肯定是一条战线上的,只要他们被骗上了太孙的贼船,后面再发现太孙党其实是太子旗下势力,那也晚了。 朝堂制衡是个很复杂的学问,具体怎么操作还要细细琢磨。 秦王政因为两个小帮手的发力多了不少额外的休息时间,就有空琢磨这些了。 总之一番操作下来,最后除了个率先跳出来的王绾之外,并没有 想太多 由于齐王建过于配合,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从城阳到临淄沿途的大小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