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页 (第2/2页)

两位贵人衣着不凡,这才肯坐下说两句。顺道蹭了点好茶,也算是心满意足。 他没有久留,说是下雪之后天寒地冻,各地估计又会出现很多冻伤的庶民。如果没有人肯花钱找他治病的话,他过两天就要带着自己采的药草去乡里了。 在乡里给人看病虽然赚不到钱,却能换一点麦粟。如今大家的日子过得都艰难,里正他们都不管这个的,还会给行个方便。 乡里只能治点小病,但好歹也能积攒一些治病的经验呢。 老者走后,秦王政看向扶苏: “如今来考核的医者众多,太医署却容不下这么多人。落选的这些,你必然有其他安排吧?” 秦王政一向觉得大秦现在对庶民已经够好的了,可他儿子却不这么认为。 虽然作为高高在上的王族,秦王政不是特别在乎庶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没考虑过庶民能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不过按照儿子的想法给庶民多一些优待,倒也无不可。 这些日子秦王政也慢慢琢磨过来了,施恩于民能换来六国归心,确实是个看着不起眼、其实很不错的手段。 扶苏大大方方地承认下来: “太医署寻常只作为我秦氏一族的医官,着实是浪费。不如打造成天下医者的管理机构,层层分级。” 正经的古代官方医疗机构就叫太医署,却是南北朝时期才开始设立的。而且那个太医署是医药学校,不是御用太医院。 扶苏则是想弄个完善的体系出来,学医、行医、制药等部分都要含括在内,把中央的太医署和地方的医官署全部建设好。 落考的医家子弟可以加入地方的医官署,去下头的乡县发光发热。医术磨练出来了,就有机会通过医术考核调入咸阳城和各郡首府。 关于这个,扶苏有完善的计划。 回到咸阳宫之后,他将自己默下来的太医署结构和规定条例都拿给父亲看。 这些都是经过上辈子太医们细细打磨过的。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本事的医者最后都会集中在大城池,乡县里只剩庸医。 实则不然。 庶民本来也治不起疑难杂症等大病,在民富之前,名医留在地方的作用不大。 名医数量有限,只能这么集中起来。否则分散开去,每个县也不见得能分到一人。 太医署想把天下名医集中起来,然后免费接治难治的病患。借此锻炼医术,并积攒应对疑难杂症的经验。 更经验充足了,还能整理成册,作为官方医学院的授课教材。 寻常时候技术性人才爱敝帚自珍,但扶苏可不乐意太医署也这么搞。在官方的协助下锻炼出来的医术,想藏着掖着可不占理。 不过这些安排还需要基层官署的配合,比如庶民生了怪病之后,地方得帮忙送他们去最近的郡城。 好在上辈子已经做过一次了,施行时能避免很多问题。 扶苏提醒秦王政: “术数家经过统计发现,天下一统后,我大秦成年男女盛年死亡的比例依然很高。归根究底不止是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也有缺医少药的缘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