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页 (第1/1页)

这辈子提前打土豪分田地,那么就没有后续这一堆的烂摊子了。不仅灭六国的军功能换到实打实的良田,后续打匈奴什么的,也不怕分到北境的贫瘠土地了。 扶苏觉得,如今就将北境的土地分给庶民还是太危险了一些。庶民没什么反抗之力,一不小心便会遭受匈奴劫掠。 相反,交给屯兵北边的士兵来种田就不错。蒙恬值得信赖,不怕他仗着有兵有田造反自立。 至于以后的皇帝找不出这么可信的将领……那时匈奴都已经被灭了,自然就可以迁庶民去那里定居了。 处理完春耕的事情之后,扶苏就和蒙恬聊起了北境的事情。 蒙恬认为: “彻底歼灭匈奴恐怕很难,但是驱赶他们离开北境,就很简单了。” 扶苏赞同这个观点,他当初说是灭匈奴,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让匈奴残部远遁,草原上基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但是偌大的草原,没了匈奴也会有其他戎人。等别的部落发展壮大了,就会成为 拉踩 未来的兵仙大将军,如今还是个五岁小孩,和桥松差不多同龄。 这么小的年纪,也不好直接开始学深奥的兵法。所以扶苏做主把人送去了六英宫,和公孙们一起上学。 桥松和舜华多了小伙伴,稍稍抚慰了一点失去姑姑陪伴的难过。 自从前年姑姑被他们父亲叫去为大秦分忧之后,他们两个就只能自己上课了。好在六英宫里有不少年龄只比他们略大一些的叔叔和姑姑们,倒是不怎么寂寞。 小韩信虽然年纪不大,却能看出家教不错。他的父母不是纯粹的庶民,有一定的见识。1 派去淮阴的商队找到韩信的时候,对方正寄住在表亲家中。他的父母似乎是不久前出意外去世了,只给他留了些兵书典籍,家里没有多少余财。 据说表亲家收留他是看上那些书了,这年头书籍算是一笔不小的财产。虽然韩父留下的书不多,但卖出去也能得到一笔意外之财。 商队以韩父好友的名义接走了韩信,给了表亲家里一点钱。表亲一看有钱拿,立刻同意让他们接走孩子,主要也是不敢得罪这些看着不太好惹的外乡人。 扶苏让小孩住在咸阳宫里,和桥松他们待在一块儿,秦王政对此没什么意见。 他听儿子说过韩信的领兵能力,这么小的孩子养在外面确实不放心。左右宫里已经有这么多孩子了,不多他一个。 韩信就这么在太子宫里住了下来。 小孩子其实是很敏锐的,不像大人以为的那样什么都不懂。家里境遇的变化,他们能第一时间察觉。 就比如韩信,父母在世时和父母去世寄人篱下之后,他就明显感觉到了不一样。表亲家对他不算好也不算差,毕竟家里条件也就那样,顶多保证他短期内饿不死。 大人不会欺负他,小孩子却不同。有些孩子很会看人下菜碟,发现韩信没了父母就拿他当软柿子捏。 于是小韩信只能竖起尖刺戳回去,表现得像是父母在世时那样调皮捣蛋不服管教。其实这不是调皮,只是单纯在自保,让别人不敢欺负他。 那天面见扶苏和秦王政时,小孩还没调整过来。浑身写满了防备,像个小刺球。 小刺球还怪可爱的,扶苏日常喜欢去逗一逗。小孩每日下学就把人叫过来捏捏脸揉揉脑袋,一开始还要偷袭,次数多了韩信就习惯了。 韩信暗暗握拳:等我长大捏回来! 之所以韩信能习惯这些动手动脚,其实主要还是出在扶苏的身份上。 去了六英宫上学他才发现,同样是寄人篱下,住在表亲家和住在太子宫,简直就是两码事。 在太子宫里没有任何人会欺负他,更不敢欺负他。 桥松和舜华没兴趣欺负别人,反而高兴多了个一同上学的小伙伴。剩下的侍者则是不敢怠慢太子发话要养的小郎君,对方什么来历可不是他们管得了的。 如果只是太子宫也就罢了,去了六英宫,满宫王孙居然也不敢欺负他,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韩信发现他跟随的这位太子殿下,地位好像特别特别高。 众人:不,那是重点吗?重点难道不是大兄是个魔鬼,没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无所谓,反正殊途同归,最后的结果都是韩信可以在咸阳宫里横着走。 小孩子嘛,想不了太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