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第1/2页)

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燕国危如累卵,殿下合该早做准备。若秦国攻破都城时您只是个太子,以后的日子恐怕……” 这人的未尽之意显然是,当上了燕王,哪怕是个亡国之君,秦王好歹会给您封个侯。参考韩侯那样,只要燕国臣子争气,您就能继续过上富贵无忧的生活。 可若您只是个寻常的燕国太子,那就没有爵位晋封了。不信看看各国公子,待遇也没比贵族们好到哪里去。 他的这番分析虽然扎心,却很现实。哪怕臣子们听着觉得刺耳,还是得承认他说的没有错。 忠心耿耿的燕臣呵斥道: “休得胡言!燕国还在呢,尔等莫非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亡国了?!” 方才那人冷笑一声,根本不怕这人扣的帽子。这个时候再做出这副模样给谁看啊,自欺欺人也要有个限度。 燕国太子果然没有降罪,而是长叹一声。 他摇了摇头: “只顾自己享福,不管日后的名声,我做不到,此事不必再提。” 燕国游侠义气之风盛行,所以哪怕太子对韩侯的待遇疯狂心动,他也不能为了这个就背上亡国之君的骂名。 而且话说回来,燕国如今有为的臣子不少都很看重名声。他现在登基为灭国后铺路是高兴了,到时候臣子气得不肯为他事秦,那他也过不上韩侯那样的好日子啊。 孰轻孰重太子还是分得清的,他决定在秦人打来之前尽可能地笼络住那些臣子。这样只要他愚蠢的老爹惹怒了秦王,秦王也很有可能会处置掉燕王喜,换他这个燕国太子来当燕侯呢。 太子心里打着各种小算盘,嘴上却不能说出来。表情还要一脸凝重,仿佛真的在为燕国的未来而忧心。 次日早朝,太子就对满堂臣子表示,自己肯定是不会在这种时候趁虚而入夺取王位的。不仅不登基,他还要向秦国修书一封,请问秦王能否归还他们的大王。 臣子都是聪明人,哪里看不出来他的意图。 修书注定得不到放人的答复,所以现在送一封国书过去,不过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而已。免得有人指责他不孝敬父亲,顺便还能拉拢一波燕王喜的心腹。 退一万步讲,就算秦国脑抽选择了放人,他这个太子也捞到了足够的好名声。燕王回来了他照样能架空对方,就像之前把人强押去秦国那般。 太子还表示,虽然燕国积贫积弱,恐怕打不过秦国。但他是不会向秦王投降的,他愿意与燕国共存亡,抗击到最后一刻。 不投降会导致他被抓去秦国后日子难过一些,不过等真的到了秦国,他完全可以私底下向秦王投诚,想来也不迟。 至于什么和燕国共存亡,听听就好了。他自杀的慢一点,不就能在成功自杀之前被秦人俘虏了吗? 新太子是个典型的既要又要的性格,他舍不得好名声,舍不得忠心臣子的爱戴,也舍不得日后的荣华富贵。 这样的人虽然贪心,却足够识时务。 燕国朝堂中当真忠心又聪明的臣子并不多,聪明人一般也不会效忠燕王喜。所以聪明人虽然看出了太子的真实意图,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揭穿。 何必呢?太子擅长做戏又头脑清醒,对大家都好。 太子把戏台子都搭好了,其他人只要跟着演就行。 臣子可以用“为了叫太子过上好日子”做借口公然事秦,从燕臣顺遂地转变为秦臣。不仅能继续享受带来权力的好处,还能背个忠心事主的佳名,一举两得。 朝臣和太子都享受到了实惠,何乐而不为? 总比跟着燕国一起陨落强。 众人挤眉弄眼一番,最后齐齐拱手,称赞太子大义。他们也愿跟随太子一起,努力抗击秦军。 抗击的方式就是嘴上喊口号,当个气氛组。等秦人打过来的时候—— 对不起,我是文臣我不会带兵打仗,只能干看着。 或者对不起,我虽然是武将但燕国士兵太弱了,一击即溃很合理对吧? 努力抗敌是不可能抗敌的,万一真反抗狠了得罪了秦国爸爸怎么办?不成不成,燕国军队还是一个照面就溃散比较好。 燕国太子开始调遣将领了。 秦人打过来的要道上肯定不能派那种脑子耿直又忠心的将领驻守,这是故意给秦国添麻烦。 一定要派那种名声很好,但是已经和太子达成默契的聪明人去当守将。这样一来既能迅速帮助秦军破城,又能演得好像战败是正常的、守将没有放水那般。 什么你说边路其他地方挡住了秦军?那当然是因为秦军主力不在那边啦!绝对不是因为边路的将军更能打,对方就挡住了个小股部队有什么好吹嘘的? 太子细细盘算了一番,觉得自己的布置十分完美,不存在漏洞。 秦王政翻看完燕国国书,挑了挑眉。 扶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