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页 (第1/2页)

扶苏早就习惯和父亲打配合了,他们父子二人一冷一热,正好拿捏淳朴的百越人。 扶苏刻意温声安慰道: “诸位不必紧张。我大秦以法治国,只是看起来严肃一些,实则最讲道理不过。” 岭南往年和楚人接触得多了,总听楚人抹黑大秦。仿佛秦人个个不近人情,不如他们楚人温和重礼。 这一点使者缭也反复强调过。 各国都宣扬自己是礼仪之邦,很多时候律法要为这些人情世故让路。百越的社会环境比较原始,礼仪在他们看来很多时候都是吃饱了饭撑的。 但他们会为了充面子去主动学习中原礼仪,不高兴了又会干脆仗着自己是蛮夷不和你讲道理。行为似乎十分矛盾,其实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自尊。 学习中原礼仪,是不想让人看不起。不讲道理,是发现自己已经被看不起了,干脆破罐子破摔。 中原人总说百越不通教化,实际上是自己先用有色眼镜去看人了。被人家敏锐发现之后,人家当然不给你好脸色,也不听你废话。 然后他们试图教化百越时就频频受挫,分明是自己先流露出不屑的,却要说是人家不服管教。 现在大秦首先给了他们想要的尊重,然后扶苏和缭再给百越灌输“秦国只按律法行事”的新标准。 律法是死物,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只要订立律法的人不故意夹带私货,就不会歧视所谓的蛮夷。 先让百越人意识到律法这个社会准则的优越性,他们才会愿意接受它。 事实上这样潜移默化的说服,缭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了。 各部落本身都有自己的规矩,这也是律法的一种早期表现形式。秦律虽然和它们多有不同,却万变不离其宗,能让百越人感受到熟悉和亲切。 反倒是远超如今部落水平的中原礼教,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两方对比之下,百越自然觉得秦人比楚人讨喜。 扶苏今日再次强调法治,就是在佐证缭的话,告诉百越首领那些不是缭为了忽悠他们而乱说的。 谈判之前先拉近彼此的距离,并展示秦国和百越合作后的美好前景。为了一举拿下百越,扶苏算是下足功夫了。 百越首领自然能感受得到,气氛顿时融洽起来。 于是开始进入正题。 百越想要秦国的先进技术,想要秦人帮助百越尽快发展起来,跟上中原的步伐。还想要充足的药物等必需品的补给,让百越摆脱目前的窘境。 一条条列出来好像很贪心,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治下的百越人日子能好过起来。对秦国来说要求根本就不算高,都是一些非常淳朴的条件。 百越甚至都不知道中原地区还有更高层次的好东西,比如官学这种能跨越阶级的晋升渠道。 他们要的东西,大秦都是要给六国的。而为了安抚六国,大秦还要出更多好处,那边才叫真的贪婪。 百越首领对于阶级跨越没什么概念,他们也没有应该为部落里的普通人争取权力的觉悟。 政治方面,他们唯一想到的就是自己这些首领能不能继续当首领,而且不会受太多掣肘。要是被秦国招揽之后他们自己丢了权力,或者空有名头、无法自己做主,那他们肯定不干。 这一点秦国同样可以满足。 让这些首领担任基层秦吏就好了,比如之前说过的让他们当里正、亭长、乡老什么的。 本质上还是他们在管理百越人,只不过安了个秦吏的名头,要根据秦法办事。而且上面会多一些长官,需要他们配合工作。 秦国一开始并不会直接干涉下面这些百越出身的秦吏,而是潜移默化地侵入百越社会。等得到足够多的信任和爱戴之后,再插手不迟。 百越首领们大多人到中年了,因为常年缺衣少食、医疗也不行,目测活不了几年。等这批人换届,秦官的行动会更加顺利。 要知道在部落制的地区,首领甚至都不一定是世袭的。 如果首领威望高、他们的后代也争气的话,继任会比较顺利。但是倘若部落里有更厉害的人、首领的后代却能力不足,被顶替也是十分常见的事情。 哪怕他们从首领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吏,也是一个道理。 刚开始应该只是在部落里推选出新的秦吏,而不是考核出一个。但是想要当好秦吏肯定得认真学秦律,光有能力可以服众是不行的。 届时部落中人渐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到下一届秦吏的选拔,就会自然而然采取考核制。 他们学秦律学得越多,对秦国的认同感就会越深。 文化入侵才是收服一个地区的最佳方式。 昨日扶苏等人讨论出来的就是第一次谈判可以答应很多生活条件上的要求,但是秦吏这个暂时不能松口。 这是个很重要的点,需要拉扯一段时间才好答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