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页 (第1/2页)

夫差为了运粮,运河凿得还挺宽阔的。目前够用了,以后要是觉得不够用,再扩建一番即可,耗费远不如无中生有那么多。 “而淮水往北联通大河的运河,也有现成的,是昔年魏惠王下令开凿。” 鸿沟的北端在洛阳往东的位置,距离洛阳很近。顺黄河继续往东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朝歌。 至于鸿沟的南端,倒不是直接联通淮河的。它是联通淮河的支流颖水,过颖水可入淮河。 鸿沟在中间弯折了一段,绕路经过魏都大梁。魏惠王修它就有一部分原因是要借两河之水灌溉都城附近的农田,所以作为运河的话,鸿沟显然不是特别合适,它要绕路。 尤其是如果想直接从长江过淮河去黄河,走鸿沟需要在淮河这里往西折返一段,很费事。 这个时候,就有君王想着,我为什么不直接从江南运河的北端广陵往北修,联通黄河呢?这样就不用绕路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嘛。 好想法。 扶苏一指图上某处: “鸿沟河水原是从这处走的,王贲引水灌大梁之后,河水改道,走了另一处。” 之后水就从东边另一处往南流,从粱沟过,形成蒗荡渠。这条水路在后世被称为汴水,以前其实是没有的。 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修建汴渠,就是疏通汴水和鸿沟北端的那一小段。最后形成的运河水路相对笔直,非常省事。 这一段汴渠,在晋朝时期渐渐堵塞。到了隋朝重新疏通,改名为了通济渠。 秦王政看着舆图点头: “蒗荡渠只需经过些许修缮,便能作为运河使用。比之鸿沟原本的路线,确实方便不少。” 扶苏又往北指了指: “过大河后,朝北还有不少河流。” 黄河以北有漳河、滹沱河、泒水、潞河等相对较大的河流,基本都为海河的水系,地处华北平原。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北征,足足修过四条运河。 先是白沟联通朝歌以南的黄河水,北至漳河,借一段漳河下游的水路,汇入滹沱河中。 再自交汇处修一条平虏渠,往北联通泒水。 之后走泒水到天津,修泉州渠抵达更北端的潞河。 最后自此地往东修建新河,深入辽宁的葫芦岛市所在区域,接通濡水。 前三段运河连起来,基本就是隋朝大运河的永济渠部分了。 至此,隋朝大运河最重要的四段路线已经凑齐。 南边是吴王夫差修的江南运河,中间是汉明帝修的汴渠(通济渠),西边是黄河河道,北边是曹操修的三段运河(永济渠)。 全是捡现成的,疏通疏通,扩张一下河道规模,就成隋炀帝自己的了。完事之后被张冠李戴成了京杭大运河,隔空抢走忽必烈的功劳。 事实上忽必烈那条京杭运河没走汴水,他觉得太绕了。他需要的是直接贯通南北,而不是往西绕去洛阳长安再往北。 毕竟元朝和隋朝不一样,隋朝都城在长安,元朝都城在燕京。 所以他从江南运河的北端淮安直接往北修,取了一条新河道,省去中间的绕路。最后连到了曹操的第二条运河那边,避开了第一条的白沟,继续往北抵达燕京。 扶苏指了指海河水系的那几条河: “若是要走河道往辽东运粮,这几条河必须建造运河打通。” 走陆路运粮耗费太大了,陆路远不如水路好走,运粮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不仅是时间成本的问题,还有这么运粮太耗费人力了。 之前说过,运粮的时间越长,消耗的粮食越多。毕竟运粮士兵自己也要吃饭,有时候夸张起来十份粮食,运粮兵自己要吃掉九份,顶多一份能送到目的地。 走船运就不同了。 船运可以装更多的粮食,比车辆的装载能力强得多。一次来回不仅能因为时间缩短而减少粮食消耗,还能多运许多倍的粮食抵达边疆。 而且,抢船上的粮食可不如抢陆上的粮食容易。首先敌人得会凫水,然后敌人得有船,最后敌人还要能成功攻上运粮的大船。 不像陆地上的运粮车,轻轻松松就抢走了。 秦王政看着扶苏画出的几条运河道路,眉心微蹙。 航运确实比陆运要好得多,只是要修的河道太多了。这几段不像之前都有人修过,只要在基础上疏通扩建一下即可。 重点是,大秦现在还没有出征东北的想法。 扶苏则道: “不着急现在就修,先规划好路线。等日后腾出手来,再修也不迟。” 辽东之外还有一些游牧部落,虽然不足为虑,但也要防备他们突然犯禁。有了往东北走的运河,打起仗来运粮就能事半功倍。 大秦如今富有四海,要考虑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支援的效率。不像以前只有一亩三分地,随便几条路就够用了。 秦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