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页 (第1/2页)

蒙英认为,给君上的信如果卷面不够整洁,那就是对君上不敬。他没有要求韩将军把字练漂亮点已经要求很宽松了,誊抄个无涂改的版本出来难道不是最基础的要求吗? 韩信:要不你直接帮我写吧? 蒙英:不行!你才是主将,我不能越俎代庖! 韩信:…… 怎么会有这种人?帮忙写个信怎么就越俎代庖了?蒙家人真是死板,处处都要讲规矩。 扶苏看完笑了一声: “韩小将军和蒙小将军都辛苦了。” 两个性格三观南辕北辙的小伙伴待在一块儿,日子过得简直鸡飞狗跳。不过二人较为互补,确实适合作为搭档,可以互相查缺补漏。 所以还要委屈两人再当一段时间的搭档了。 东胡和匈奴的战争没什么好说的。 看起来阵仗很大,但毕竟都是打不过大秦的游牧部落在内部互打。边境守将瞧着他们,就跟围观隔壁两个村子聚众斗殴似的。 所有人都认为北边不会有变数了,不需要过多关注,大家只要等着韩小将军凯旋即可。 情况也确实如此,没过多久,匈奴在大秦的“暗中帮助”下攻破了东胡。他们不仅占领了东胡的地盘,还抢走了东胡的财产。 逃出来的大多是东胡的青壮汉子,家乡被占了,族中老幼也不知情况如何。残存的这点人手根本打不过剩下的匈奴,匈奴还俘虏了一部分东胡残兵。 这个时候,除了找秦人求助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韩信决定趁势收编东胡部落。 蒙英也提出了相对可行的方案,他认为可以从东胡的未来危机下手,劝说东胡投靠大秦。 毕竟就算这次他们帮着把匈奴打跑了,也不见得对方不会下次还来。匈奴已经抢不了大秦了,西边又有瘟疫根本去不得,匈奴只能和东胡死磕。 东胡只要不是傻的,应该就能想明白这个道理。是投靠秦国以后都能得到大秦的庇佑,还是继续只靠自己单打独斗,必须要做出个选择了。 而且东胡自己心里也有数,秦国帮忙发兵不会是白帮忙。你不出点血,人家凭什么帮你呢。 东胡人跑来找秦军时,就已经做过心理准备了。 最差的结果就是大秦以出兵帮忙的名义直接占领东胡的地盘,取代匈奴成为这里的掌控者。 考虑到匈奴的凶残习性,而秦人则不会随意抢夺女人,自白起死后他们也不怎么屠杀战俘。顶多是拿走一些财产,总比匈奴那样连他们妻儿老小都不放过要强。 中原人毕竟还是文明人,和文明人打交道更安全一点。 现在秦人愿意和他们谈判,不直接趁虚而入,摆足了姿态,东胡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反正现在秦人的态度不错,先合作着。以后要是秦国做得太过分了,他们再跳反也不迟。 韩信和蒙英也私下商议,认为可以先稳住东胡里的反对派和墙头草。等时间长了总有法子解决掉的,现在维持住表面的和平更重要。 偌大的秦国人才济济,难道还能搞不定一个东胡?东胡都搞不定,后续的匈奴就更别肖想了。 秦国确实没有对东胡下手,但匈奴已经好心地帮他们干掉了东胡绝大多数的有生力量。 现在大秦根本不用脏了自己的手,东胡部落剩下的本就是老弱病残为主。青壮汉子就那么点,翻不起风浪的。 其余的妇孺就好办多了,怀柔政策很容易能拉拢过来。再想个法子给年轻一代洗洗脑,过个十来年东胡就彻底不会闹了。 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 攻破东北的消息传来时,正是大一统三年的冬季。刚刚过完新年,就有东胡归顺的好消息传来,确实令人振奋。 除却这个消息之外,匈奴那头也传来了喜报。 秦军攻打东北的过程中,少不得要击杀一批匈奴人。这一路追击过去,匈奴的青壮死了不少。 大秦接手东北时,境内留下的不仅是东胡的人口和资产,还有匈奴的人口和资产。逃逸的匈奴人只带走了马匹和武器,还有少数口粮。 蒙英已经开始着手安置留存下来的人口了,把匈奴的妇孺和东胡的妇孺分开安置。东胡人继续留在东北老家,匈奴则要迁往草原。 没人去追逃跑的匈奴人,因为没有必要。 他们带走的东西不多,很快就会饿死。不想饿死就得内讧,自相残杀抢夺粮食。 草原里还有少量部落留存,或许可以去投靠他们。只是人家收不收可不一定,而且那些部落眼看着也要自身难保了。 被俘虏的匈奴老弱们已经认命,眼看匈奴再无翻身之地,他们同意了与大秦合作。至少这样可以保证族群的延续,自己也不至于立刻就被处决。 或许那些流窜在外的匈奴人还可以继续去西边以抢劫为生,甚至越过青海去西域、去西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