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页 (第1/2页)

但或许是自古以来的习惯,许多游牧民族没有往农耕发展的意识。牛养出来只是为了吃肉的,稍微尝试了一下觉得自己不懂农耕就放弃了。 根据韩信的来信,农事官整日在东北气得跳脚。 韩信说君上给他派的农事官脾气太暴躁了,不仅东胡人被他训得跟鹌鹑似的,秦兵也被训了个遍。 农事官对于东胡人杀牛吃的行为非常看不惯,每每看见都要气炸。秦兵帮忙解释说东胡人一向如此,农事官就能把秦兵也一块扫射了。 “东胡人不懂,你也不懂吗?你没种过地吗?你看到他们吃牛还不拦着?” 秦兵:…… 虽然但是,大秦和东胡的归属问题还没有彻底谈妥。目前秦人明面上只是个过来帮忙的援军,没有援军插手别人家事的道理吧? 负责商谈东胡归顺事宜的是新鲜上任的典客张良。 这位年纪轻轻就升任九卿之一的张典客据说能言善道,连难伺候的齐侯都能哄得服服帖帖。韩信翘首以盼,希望张卿能早点抵达,不要在路上耽搁。 韩信还说,他觉得农事官太难对付了。他自己实在是不行,后来都是丢给蒙英去招待的。 因为韩信的连番催促,张良原本预计和王驾一起启程去东北的。现在被迫提前出发,已经离开有一阵子了。 说起来张良能这么快升任九卿,也是托了韩信的福。 起先的典客还是启。 启虽然年纪大了,但没什么别的缘故,他还是乐得在九卿的位置上磨蹭个几年的。直到拖不下去再致仕,这样也能在陛下跟前多刷点存在感不是? 结果韩信摧枯拉朽地解决了东胡,开始催促咸阳派人来和东胡商谈了。 上回负责和百越商谈的李丞相,可那是因为李丞相编写了百越律。现在的东胡又没有东胡律,陛下肯定要找其他专业对口的人去谈判。 很不幸的是,典客这个部门就是专门用来招待境外游牧部落的,包括但不限于西羌、诸戎、西域等等。 哪怕典客可能只负责招待,不负责政事方面的谈判。启掂量着自己这一把老骨头,还是觉得他不适合千里迢迢跑去那么远的地方出差。 于是启很麻溜地就告老了。 致仕的折子里大肆夸赞了他的下属张良十分能干,一定可以胜任这次的事务。 扶苏早前都把张良给忘了,一看启的折子,忽然想起来这号人物。 太子殿下便对父亲说道: “子房为人圆滑,先前便将诸戎间的关系维系得极好。此番若是派他前去东北,定能安抚好东胡各部。” 这些年大秦因为通商的关系,经常和不同的羌戎部落打交道。这么多纷杂的势力,不可能不闹矛盾的,一直没闹出大事来不过是因为张良端水端得好罢了。 启说得不错,这么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就应该派出去干点大事。 还有一件事是启误判了的,就是李斯还真给东胡写过新律。倒不是专给东胡写的,而是给匈奴写的,只不过东胡也可以借用罢了。 游牧部落可以通用一套律法,就像百越部落也可以通用那般。顶多就是各地区要稍作变更,闽越部落的律法细则就要和骆越部落的有所区分。 当然,这些区分都是刚开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才选择的权宜之计。 目测百年内可以统一百越的律法,废除掉不同的部分。这期间百越律会渐渐向秦律靠拢,每年调整一些细微之处,直到最后完全一致。 游牧地区自然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操作。 不过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东胡还好说,匈奴草原怕是很难完全照搬秦律。 在古代时期,草原上很难形成太多固定的城邦。游牧民族必须逐水草而居,除非中原向他们大量出售粮食。 始皇帝和太子商议之后认为,可以在草原上建造几座标志性的大城。这些城池里定居的各行各业依靠购买粮食为生,其他地区依旧保持游牧状态。 因为他们吸纳匈奴不仅仅是为了开发草原,更是为了让他们驻守北境。如果全部像农耕社会一样以安逸的生活供养起来,会磨掉匈奴的利爪。 而且定居的生活也不利于他们发展畜牧。 始皇指了指舆图上草原的正北边: “这里靠近后方的区域,较难管辖。” 其实从内蒙古开始,就已经算是高原了。从南至北依次是内蒙古高原、外蒙古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一共三个部分。 华夏古代从汉到清,能掌控的草原区域也就是内蒙古。像汉代,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翻看史书就会发现,归顺的一直都是南匈奴,而北匈奴则北遁。有一部分北遁的就是去了外蒙古高原,那里地形更复杂一些,离得又远,中央基本管不到那片。 大秦要吸纳匈奴,就要考虑到外蒙古的问题。如今在内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