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页 (第1/2页)

大致就是——李牧对王上您不理朝政的行为不满已久,已经暗中勾结了其他公子想要扶持对方上位。 按照正常逻辑,赵王应当不会怀疑李牧叛国。倒是李牧想换个赵王的可能性,更有说服力。 尤其是他赵王迁本就是被先王废长立幼扶起来的,原本的太子赵嘉是嫡长子,颇有美名。 结果没等郭开掏出这么完美的说辞,赵王迁自己先给李牧找到了叛国的借口,怀疑人家想去投奔亲戚。 郭开:“……” 这可怪不得我啊!我还什么都没说呢! 郭开实在是搞不懂赵王迁的脑回路。 两边的李氏族人都尽心尽力地为自己的国家征战,怎么人家秦王就没怀疑过陇西李氏叛国呢? 人比人得死。 大概这就是悼襄王废长立幼的报应吧。 越跟赵王迁相处,郭开就越觉得赵国要完。若非如此,他也不至于着急找下家,能在赵国一手遮天不比去秦国当个不一定有实权的高官舒坦? 郭开唉声叹气地回府去了,反倒让暗中盯着他的人觉得他是真的在替李牧担忧。 这也就是那群贵族不知道当初廉颇归国失败是郭开收买了使者干的,不然他们绝无可能这么天真。 回府之后郭开只是冷笑。 整个赵国上下全是蠢货,唯一有点能耐的公子嘉也十分天真。 糊弄这些蠢货,随便做做戏就行了。他现在表现地越信任李牧,后续处决李牧的时候就越不容易穿帮。 机会很快就送到手里了。 李牧到底是知道了邯郸出现过对自己不利的流言,于是战事上越发尽心,避免被人抓到把柄。 只是武将有武将的思维,他们理解不了傻缺君主的想法。 李牧觉得自己只要牢牢把守住了重要的城镇关隘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将秦军打退,那便万事大吉。如果局势好一些,能顺便抢几座秦国城池,便再好不过了。 所以为了大局计,发现秦国派遣小股部队去打某个没什么要紧的城池时,李牧稳住了没有妄动。 打仗很难一座城都不丢,而且那城池附近也没什么险地可以防守。左右这种丢城只是暂时的,等打退了秦军,轻轻松松就能收复回来。 以往的七国互相攻伐都是这样的。 一时半会儿的得失做不得数,要看战事彻底结束之后、谈判也完毕了,什么城由谁占领、又有哪些城割让给谁,那才是结束。 因此丢掉第一座大城时,李牧眉头都没动一下。 王翦看他不动作,立刻变本加厉,又分了几队兵马去攻其他几座城,快速拿下了更多的城池。 秦国一分兵,李牧就觉得机会来了。 敌人主动削减自己的人数,他岂能坐视不理?当然要上前去打一波试试水了。 只是这番试探还没打出结果来,分兵的队伍居然又回来了。李牧也同一时间收到了那几座城沦陷的战报,顿时意识到情况不对。 好歹是大城,就算没有他李牧的支援,何至于被攻陷得那么迅速? 李牧脸色冷肃: “必然是出了内鬼!” 估计那几座城的太守早就有投降之意了,攻打只是个幌子。 可惜了,之前分兵的时候没能打疼秦军,现在人家兵力回撤,只怕更难打。 这边李牧只想到了城主投降的事情,完全没料到后续还有别的麻烦。战报递到了赵都邯郸,赵王迁直接坐不住了。 “这才刚刚开打,怎么就丢了这么多大城?!” 赵王迁还特意去翻了往年的战报,似乎没有一上来就丢这么多的。就算丢,那也是丢的小城,和大城根本不能比。 赵王迁这下连郭开都有点埋怨了: “相国,你还说李牧没有二心,这是没有二心的样子吗?” 郭开当然不能这就顺杆往下爬。 如今的局面能糊弄赵王,糊弄不过贵族。而且赵王迁的不满也没有累积到极点,现在就动手为之过早。 因而郭开还是劝道: “武安君或许有他的考量呢,一时得失算不了什么。” 果然没几天,李牧的奏报就递过来了。其中写明了他怀疑那几座城早已暗中投靠了秦国,否则不可能这么快就被攻破。 倒也有几分道理。 赵王迁勉强接受了这个解释,尤其是在其他宗室臣子都赞同李牧判断的情况下,赵王迁也不愿意和所有人唱反调。 他赌气地说道: “若是武安君能打退秦军,那寡人就信他没有叛国。” 众人觉得这不难。 他们秦赵国力相当,秦国也没了白起那样的悍将。三年前能打退秦国,现在自然也可以。 于是所有人满口答应,一个个都特别信任李牧。 然而他们忘了,三年前的局势和现在可不一样。 先不说三年前秦国有没有彻底做好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