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第1/2页)

“王卿是大秦肱股之臣,想来一定能想出极佳的法子,为君王分忧的吧?” 王绾:我就多余来提醒这件事! 早知道就拉着李斯、冯去疾他们一起来了,要得罪人也得大家一起得罪,不能让火力只集中在他一人头上。 秦王政熟练地为儿子清除仇恨值: “王卿若是一时半会儿想不到,不如回去细细思量。过几日再来,寡人不急。” 王绾如蒙大赦,决定出宫之后就拉上其他文臣聚众商讨对策,多拖几个人下水。 秦王政等他走了才看向儿子: “怎么又欺负人?” 扶苏表示没有的事: “我若不说这么一句,王绾要被父亲吓出毛病来了。” 他这是在给王卿解围啊,没看到父亲都改口放王绾离开了吗? 还说是他欺负人,分明是父亲自己对于王绾口口声声说要分封心里不痛快。又不好明说,只得借机为难一二。 扶苏:我承担了太多,还要落下一个欺负臣子的坏名声,我冤呐! 秦王政不为所动: “少同寡人狡辩,你就是在欺负他。” 别以为他没听出来,扶苏刚刚拱火的时候语气那叫一个幸灾乐祸。 扶苏见狡辩失败,只好承认道: “他王绾居然想搞分封,我如何能忍?弟妹们都要留在咸阳为大秦出力,休想躲到封地里去享清闲。” 当然,还有一个理由是王绾这么做是在分他的权柄。他可不想当下一个周天子,亲弟妹也别指望从他手里分走一杯羹。 秦王政依然语气淡淡: “还是借口。” 别人不知道,扶苏还能不知道?分封根本就是没影的事,他怎么可能为了王绾的一句话就不高兴? 扶苏见 漏洞 玩笑归玩笑,田地之事还是不能轻忽的。 王绾回去拉着同僚商量了好几天应对之策,忖度着已经耽搁了许多天,不好再继续拖延。只能叫上不情不愿的大家一起去宫中求见王上,免得王上继续苦等。 秦王政先看了他们递上来的折子。 寻常人家的田地当然不会只进不出,家里出了意外急需用钱时,便会有农人卖田。但更多的,还是受到贵族乡绅的欺压,不得不交出手头的田地。 后头这种情况在大秦相对要少一些。 不是因为秦国的贵族格外有良心,单纯就是秦国的法律格外严苛。虽然贵族相比庶民有一定的特权,但贵族也没胆子公然和律法作对。 ——尊崇法家的秦王能第一个收拾这些妄图颠覆大秦强国根基的家伙。 同样,也因为秦法格外严苛,一点小罪就能罚得庶民家徒四壁,所以秦人失田的主要原因也大多是为了凑钱交罚款。 如果实在凑不够钱,那就上战场军功抵罪。连上战场的男丁都凑不出来的,便卖身作隶臣妾。 重罚在和平年代并不适用,但先秦又不是和平年代。所以秦国靠着这种不近人情的处罚方式,迅速让庶民接纳了军功制。 打仗不仅可以解决家中负债,还能获得爵位和良田。秦人因此从不怯战,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做逃兵牵连亲眷邻里。 大秦的连坐制度连左右邻居也要担上一个“知情不报”的罪责,一连就是十家,这也是秦法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不过今天主要说的不是律法的改进,此事暂且搁置。 待到天下一统时,如此严苛的连坐法肯定要进行修改的。否则人人皆如惊弓之鸟,整日担心邻居是不是在私底下密谋什么,会不会牵连自己,难以心安。 王绾呈上来的折子里,提到了秦人为了生计被迫卖田的事情。 自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定土地私有之后,土地买卖就合法化了。不过大部分人并不会轻易卖掉自己手头的田地,因为秦国的税收政策比较独特。 耕者收获的粮食越多,税就越低。所以田多的人反而税少,田少的人却容易因为重税倾家荡产。 除此之外,还有商业上的重税,渔猎、采药等从业人员也被取缔。没了田,不会也没资本经商的农人,日子是真的过不下去。 因此不到关键时候,秦人宁愿去战场拼一把也不会卖田。 这么多年来,大秦境内的私人土地流动不算多。不过总有人想让自己手里的田更多一些,于是贵族会用其他法子钻漏洞。 王绾说道: “比起庶民,日子难过选择卖田的贵族反而更多一些。” 贵族手里的田产足够多,不在乎减少田地之后导致的税收增高。毕竟他们手里留下的剩余田产还有不少,卖一点田用来周转再合适不过。 只是都到了卖田的地步,一般也没什么挣扎的余地了。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所以这样的贵族到最后都落魄了。 可惜的是贵族卖田凑钱时,田地一般都是转手给了其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