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页 (第1/2页)

程祭酒洋洋洒洒把这些计划写进奏折里呈给了秦王,希望得到王上的批准。 看了满眼生意经的秦王政:…… 秦王政陷入沉思: “莫非寡人批给学宫的资金少到难以维持学宫运转了?” 否则学宫祭酒怎么整天想着赚钱?他大秦没有那么穷吧? 扶苏忍着笑说: “祭酒或许是担心学宫长久靠国库出钱会消耗甚大,这才积极为父亲分忧。” 其实他觉得学宫弄点进项也挺好的,万一日后国库真的拿不出钱了,也不至于耽误人才的培养。 秦王政想了想,觉得儿子说的有道理。靠人不如靠己,学宫祭酒愿意想办法赚钱补贴学宫的开支,是件好事。 不过这里头有些细节还要调整一下,不能完全随着程祭酒的想法来。 譬如外宫藏书殿中放置的书籍,就有讲究。不能什么都往里头放,得是对大秦有利的书才行。 好在之前儿女们给官学编纂了不少教材,那些教材肯定都是没问题的,可以放进去。另外可以多放一些技术科普类的从书,这些书册不存在政治偏向。 如今庶民识字率不高,但官学已经开始从庶民中挑选学生了。以后各地乡中自然都会有几个识字者,可以派代表来藏书殿学习农耕、医药等内容。 秦王政招来众臣商讨。 李斯提醒道: “学宫借阅书籍须得先买入场门票,庶民恐怕舍不得这笔钱。” 说是一个月内有效,但庶民一个月也不见得进去一次。这种技术类的书籍,倒不如在学宫之外额外增设一个借书处。 况且,只有长安有藏书处,那能有几个农人看得到。还不如把有用的技术汇总成几册大量印刷,分发到各乡县中呢。 秦王政颔首: “此事不急,还是学宫藏书需要慎重考虑。” 官学教材就那么几本,远不够支撑一个藏书殿的规模。但别的书籍不能随便放进去,秦王这才想弄点技术类的进去凑数。 不过仔细一想,学子只怕没兴趣看这些技术类书籍。倘若藏书种类单一,藏书殿就吸引不到学子进入了。 扶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内宫藏书殿似乎没什么书籍限制,外宫藏书其实不必太过苛刻。只需剔除六国史书相关的内容,其他的随他们看便是。” 对于统一思想这件事,扶苏的意见一向是堵不如疏。 把百家全打压了就剩个法家,大可不必。压得狠了反而容易反弹,只在长安开个口子就能把人都吸引到长安来,更利于管理和约束。 六国史书删减版骗不了那些求学者,所以仅供官学使用即可。藏书殿干脆不放任何一本改版的史书,也免得落人口舌。 扶苏还道: “我们可以派人多写点新的书籍加塞进去,就像这样……” 他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给历代秦王都写一本传记,进行一些春秋笔法,以夸赞褒扬为主。要是有足够的人手和精力,给历代贤臣名将也写一本。 除了传记这种明晃晃的大秦宣传书籍之外,还能搞点隐晦的软洗脑。例如叫臣子们写点自己的治国主张,能在大秦朝中混出头的,基本都是思想和秦国适配的。 学子来求学,不就是学的治国吗?光让他们听各家领头人说自家学派的主张,又不一定适合大秦。 官员若有空,也能偶尔过去开一堂公开课,努力给还没定型的学子洗脑。 扶苏建议多培养一些杂家学子,杂家比较务实,拼凑出来的治国理念最适合如今的大秦。 秦王政一开始并不是很赞同爱子的“开放藏书限制”之说。 堵不如疏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做起来实在太困难了。一着不慎就容易翻车,远没有一刀切来得干脆利落还省事。 大秦各处都等着他去改革,秦王没有那么多精力将方方面面都完善好。有些东西他认为可以留给后人去慢慢做,大秦又不能全靠他一代帝王。 但爱子的提议听着尚算可行,倒也不是不能尝试一番。 当着这么多臣子的面,秦王政也不想轻易反驳太子的提议。左右还有那么多臣子能给太子查缺补漏,真正施行时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叫停。 秦王政便看向扶苏: “愚民方可叫庶民安分守己,开民智后难以管束。百家学子也同样,放任他们随意学习只会更难约束。” 所以,你可想好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扶苏微笑着反问: “父亲莫非没有自信能管得住他们?还是担忧我能力不足?” 秦王政笑了。 他睥睨四方,傲然地表示那些人在他手心里根本翻不出浪来,堂堂秦王自然不惧这些。 六国贵族多如牛毛,个个都学识渊博,比那些学子和庶民更难管教,不照样被他压得死死的? 然而他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