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页 (第2/2页)

问题。 又问: “云中与雁门呢?” 雁门有个雁门关,地理位置十分紧要。云中郡则在山西大同,同样是个军事要地。 扶苏答: “王离、王贲父子可去协防,再将桓齮将军派去。” 哪家都有小辈,杨家父女的模式直接借鉴就好了。 后世皇帝一般不喜欢将领的子嗣代代接手他们之前驻扎之地的军队,觉得时间长了那边的士兵就成将军家的私兵了,将军可能会拥兵自重、造反篡位。 但秦朝暂时还没这种想法。 陇西世代都在陇西李氏的手里,也没见李家造反。自己不信任将领就直说,找什么借口。 北境都被划分出十来个郡了,每个郡独自掌兵互相制衡。这样都不放心戍边的守将,那也别想着搞中央集权了,继续玩分封算了。 而且说实在的,将领的家族真的能代代都出将军苗子吗? 未必。 白起厉害吧?你听过他后代在军事方面有什么建树吗? 不要说白起被秦王猜忌废黜为士卒,没了贵族官身,所以他的后代起不来。在秦国待不下去难道不能跑去其他国家发光发热? 没混出头来,原因就是非常残酷的——白起他后人不行。 白起在的时候,他后代就没能在军中立功,等没了他的庇佑,就更没水花了。 像李氏、王氏、蒙氏这样接连三代出名将的,属于少数中的少数。秦国能一下子拥有三家,一方面是秦国的军功制吸引名将投效,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运气好。 但抛开这三家再去看秦国其他名将,杨端和、桓齮、羌瘣这些人,他们的后代和他们的祖辈在历史上也没什么记载。 可能只是普通将领,也可能根本没出能当将领的人才。 将领的家族只要断代一次,以前积攒的军中声望就会消耗大半。老兵会惦记曾经的将军,等老兵退伍了呢?新兵又不认识当初的老将。 而且秦国的兵是从各地抽调来的,每次服兵役也就那两年,两年之后换一拨人,将领手下的士兵总是生面孔。除却亲兵和将领之外,少有一当兵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的。 以后北地戍边大约也是如此,在附近郡县征兵。农人男丁们可能这次征兵去的是这个郡,下次就去别的郡了。 后世不少朝代的兵和秦朝完全不同,不仅当兵年限很长,要许多年才能退伍回乡,代代世袭的还非常多。 大约也是每隔几年都重新征兵太难了,不如让兵丁就在边境定居,生儿育女。 等需要新血液了,可以就地征收。 当地人长久定居在这里,倒是很有可能对戍边的将军家族产生深厚的感情。 但还是那句话,北边十来个郡,只要君主别昏庸到同时惹怒大部分边将,互相制衡还是没问题的。 扶苏把玩着玉佩,说道: “章邯、韩信等几个小的还没长成呢,他们可不是庸才。” 武将家族的小辈要是不够厉害的话,那就别怪后起之秀抢了他们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