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页 (第1/2页)

历史上扬州的繁华多亏东晋衣冠南渡。 大秦只怕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所以长江流域得靠自己多繁衍一些人口。 人多了,商队就会循着味道过来。不能依靠政治中心转移,就得依靠商业进行发展了。 若是占城稻的寻获顺利,江南等地不愁无法富饶起来。 毕竟北方要种这种南稻恐怕不容易,得经过不断地选育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城稻估计只能在楚地和巴蜀风靡了。 之前沿着江南运河一路北上,实则距离海岸线一直很近。只不过中间隔着大量土地看不见海,否则也不必开凿运河了,直接沿海行船还方便点。 现在到了淮水,队伍不着急去齐地,就准备先走淮水去看看沿海。 秦朝时期的海岸线和后世时其实不太一样,有不少现在露出海面的区域,那个时候还是海洋。 江苏省的东部海岸就要往里缩很大一段距离,至少三分之一的宽度吧。不仅江苏,渤海的西海湾也是一样。 所以从淮安去往沿海,不需要走太远。隔壁东边的盐城大半就泡在海里,淮安基本可以算沿海了。 秦王政看着海岸边大片的平原,询问当地县令这里的耕作情况。 县令脸色有些为难: “王上有所不知,这东部沿海虽然良田众多,但夏季常有风雨侵袭。” 这里是台风多发区域,而且因为其他几个台风多发的沿海地区都是百越的领土,就显得这边格外多灾多难。 百越人没事不往海岸跑,一到夏季就会提前缩回内陆。台风对他们来说就是麻烦了点,但是问题不大,反正他们也不在沿海的平原种地。 可是薛郡这边不同,这里人口密集,平原广袤。大家舍不得这里的良田,偏偏夏季时作物还没有收获,经常遭殃。 人多了,田就不够用。有些人去海边种田完全属于不得已,否则谁不想在更安全一点的内陆待着呢。 县令表示,介于种田经常遭灾,所以沿海的良田大家也只能随便种种。大多时候还是靠出海打渔为生,免得田地颗粒无收之后饿死。 秦王听罢十分遗憾: “如此良田,竟然无法稳定产粮。” 扶苏思索片刻询问道: “可有作物春种夏收,能赶在夏季暴风雨前收获?” 这样可以避开夏季的风雨,至少有一部分收成。若是可以的话,风雨过去再种点东西,秋季长一茬,到临近冬天收获。 县令不由苦笑: “这样的作物我们倒也想要,只是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呢?” 先秦时期的作物大多还是一年一熟的,一季度就想成熟有点困难。何况薛郡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气候只是稍微偏热,不如更南边那么事宜作物一年几熟。 当然,目前的楚南地区也没什么人享受一年几熟的作物。不是气候不允许,而是种子和耕作方式达不到。 扶苏大概有了想法。 没人规定作物就必须一年一熟,现在没有没关系,努力培育就是了。而且也不一定就非得种五谷,种植其他作物也是可以的。 既然种五谷要面临颗粒无收的窘境,田地被白白浪费掉。还不如改种其他的经济作物,只要能一季就收获,换来的钱财拿去买粮也好过单纯靠打渔为生。 之前大秦在烦恼良田被经济作物侵占的问题,现在出现先天条件导致无法好好种粮的上好田地,正好拿来利用。 当然,东部沿海并不是每一处都会年年受灾。具体选取哪些地方推行其他作物,还需要细细斟酌。 这些事情掌管农事的官员会自己琢磨,不必扶苏亲自费神。 秦王在沿海停留了几日,走访过几处村落之后,又尝了不少新奇海鲜。而后他便想起自己之前的决定,询问县令此处海岸可有大鲛。 扶苏差点就忘了父亲要射鲛的事情,冷不丁旧事重提,还愣了一下。 他无奈地同父亲低声说道: “父亲怎么还惦记这个?” 秦王政负手而立: “寡人年轻力壮,此时不捕鲛,日后怕是就没那个力气了。” 趁着年轻得赶紧把困难的事情都干了,以后老了才不会遗憾。 扶苏:…… 父亲真是多虑了,您上辈子驾崩的那一年还能老当益壮地射杀大鲛呢。就是谁都没想到射鲛之后没多久就染病而亡了,实在是走得突然。 提起这个扶苏就不由得庆幸起来。 当初因为始皇非要把大鲛完整地运回咸阳,说是太子没见过这个,他得带回去给太子瞧瞧。 所以齐地官员没办法,只能绞尽脑汁地想法子搜罗冰块给鲛鱼保鲜。免得等大鲛送去咸阳的时候,都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个巨大的压力之下,官员们搜罗到了硝石制冰的法子。再也不用烦恼沿途的冰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