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页 (第1/2页)

父子几人坐在一处,喝着茶闲话家常,消磨了一下午的时光。 将闾想起那天晚上的事,显摆地说道: “大兄给南嘉起的名字可是翻了足足一个时辰才选定的,可他非要说是随手一翻就定下了,口是心非!” 扶苏坚决不承认。 他为什么会翻一个时辰?跟他用不用心没有关系,那是他在找上一世高弟的长子叫什么名字。 他有三十多个弟妹,生了两百多个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这么多人他记名字哪里记得过来,早就记混了。 当初为了分清楚谁是谁家的,扶苏干脆贯彻一个原则——弟弟生的在诗经里挑名字,妹妹生的在楚辞里挑名字。 本来他也不想选楚辞的,太给楚国人长脸了。奈何秦国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唯美著作,起名字都不好起。 所以看在生母楚姬的份上,扶苏还是给了楚辞一个机会。 诗经和楚辞都是合集,按照不同篇章分一分,就能完全区分开来了。比如公子高的崽就在《小雅》篇里挑名字,这样就不容易弄混。 倒是扶苏自己的孩子,在《郑风》里挑了挑,又在《卫风》里挑了挑。 因为一开始扶苏是给长子长女在郑风里挑的,后来想起来他自己的名字是出自的郑风,儿女都在这里挑岂不是显不出父亲给他起的这个名字的独特性了? 然而前头两个儿女的名字都用了很久,不方便再改,只能从后面的孩子开始换个篇章挑选。 《诗经》的篇章还挺多的,将近二十篇。但是扶苏光兄弟就有二十多个,他自己又一人占了两篇,肯定是不够分的。 不过问题不大,《诗经》编纂的年代比较久远了,这么些年又有新的诗歌出现。扶苏后来让人重新扩编,分出了更多的系列,这样就够用了。 那天挑选名字的时候,扶苏把《小雅》的那些篇章来回翻了两遍,终于将公子高的孩子们和那几个名字对上号了。 不过翻完他又想起来,其他弟妹以后也会生孩子。到时候还得他来起名,趁着现在回想起来了一点,他得赶紧把剩下的孩子也和名字一一对应。 一整本《诗经》最后被扶苏标注了一堆序号,什么“贰二”“拾七”。大写的是弟妹们的排序,小写的是他们儿女在自己家里的排序。 秦王政当时就在旁边看着,还帮忙回忆了一下,查缺补漏。 说起来历史上汉字的大写最早是在东晋时期才广泛运用的,至于什么时候发明的,那就说不准了。 反正同人文作者开的挂那么多,多这一个也不多。扶苏就提前用上了大写文字,不过倒不是他发明的,而是世上早就有了。 现在正好提起这件事。 扶苏便把那本《诗经》拿了出来: “你们儿女的名字我都起好了,自己过来看。记不住就拿纸写下来,以后别再来烦我。” 公子高:? 将闾:? 不是,大兄怎么知道他们以后会生多少孩子?还是说已经不管生多少了,先起一大堆,用不到的再说? 公子高接过诗经翻开一看,看到了一堆数字。实在没搞明白是什么意思,最后还是史官上前积极主动地帮忙解答的。 将闾没忍住问道: “所以大兄那一个时辰是用来挑名字的?” 一个时辰挑了一百多个名字,这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吗。 扶苏又拿出一本屈原的著作合集: “这还有个,等下阴嫚来了就给她,妹妹们以后也不用烦恼起名了。” 上辈子这群人不知道为什么就爱找他给孩子起名字,说是不好意思麻烦父亲,就让大兄代劳了。 后来大兄当了皇帝,也没见他们说大兄处理政务辛苦,不好意思麻烦他。将闾还道自己不会起名,反正大兄都有经验了就一事不劳二主。 扶苏:我就说弟妹都是讨债鬼吧! 公子高又翻了翻,发现这个《诗经》好像比他看过的要厚不少,新增了很多内容。便问大兄这是怎么回事,扶苏说是他命人扩编的。 其实这辈子没这回事,是他自己默写下来的。 那天拿出《诗经》一翻他就发现不对劲了,现在的《诗经》版本还是没扩编过的。他用这本来标注名称的话,有一些名字就找不到了。 所以还得抓紧时间把缺的默下来,公子高手里拿着的就是一半印刷一半扶苏手写的版本。这么短的时间没来得及印刷全本,扶苏是拿着原先的拆开装订,添加手写纸张插入进去的。 这么珍贵的《诗经》,秦王政当然要自己留下收藏。照例叮嘱儿子看完就还回来,他要放到陵墓里去。 公子高:……行吧。 公子高只好把孩子又塞回给将闾,自己撸起袖子开始誊抄名字,好尽快把书还给父亲。 越抄他越觉得他大兄真是个人才,可太会给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