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页 (第1/2页)

但是看着“秦”字开头,那肯定妥妥是秦朝推广的东西,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大秦刷足存在感。 至于这些东西是不是外来的,重要吗? 太子殿下发表指示: “庶民只需要知道这是大秦的功绩就可以了,不用知道东西具体是西方来的还是南方来的。” 只有学者才会研究物品来源,尤其农业学者。毕竟对作物进行培育改良可能要去原产地搜寻类似的作物,进行杂交等操作。 不要紧,这些都在农业研究类的书籍里记录了,有需要的可以自行购买。 始皇一边听着太子的侃侃而谈,一边翻看着农事官的奏报,依旧没怎么往心里去。 这些农事官确实很懂控制变量。 太子只是教了这么个法子,他们恨不得把所有变量都控制一下。比如浇水多少、施肥多少、气候变化、土质差别等等。 控制变量法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就会发现,可以琢磨的搭配太多了。 所以春耕在即,闷在家里研究了一个冬天怎么分配试验田的农事官们,纷纷来信表示官田不太够用,请求多批一点。 始皇帝对他们的钻研精神表示了赞许,但驳回了批田的请求。 官田再多也经不起他们都拿来试验,为了防止国库里的收成大量缩水,还是得留下绝大部分田地按照以前的经验继续耕作的。 始皇告诉他们,如果一口气没办法测试所有变量,那就一个一个来。试验田可以给他们多批几年,每年测试两三个,他也等得起。 哪怕都说大一统后天下太平,人口会暴涨,可这也是后面的事情了。 现在即便人口暴涨,暴涨的也是小婴儿的数量。小孩胃口没那么大,粮食暂时不算紧张。 一般要等到他们都十来岁那会儿进入青春期了,才会进入“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阶段,需要高产作物补足缺漏。 始皇下达命令,让他们赶在大量新生人口长成半个劳动力之前,尽量研究出秦稻的最佳种植方法。并且还要积攒足够的稻种,方便推广到适宜种植的所有区域。 农事官们本来还觉得时间很充足,一年测一个变量都绰绰有余。但是看完这个要求之后,立刻就笑不出来了。 原因无他,试验田经常要面临操作不当导致的减产,甚至可能造成种子退化等情况的发生。 所以研究耕作方法不难,难的是在研究的同时还要攒够良种。否则光拿出方法没有种子,庶民还是得种以前的旧稻。 为了达到陛下的要求,他们的研究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至少得留出几轮对稻谷进行扩种,收获更多的种子。 一直到陛下的王驾走过三晋回到咸阳,农事官们依然愁眉苦脸,整日里琢磨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难题很快就得到了缓解。 夏季末时象郡的农事官说,他们发现这里气候太合适了。一年可以种三季稻,就是肥力不太跟得上。 幸好象郡常年处在原始森林的阶段,开垦出来的农田土壤肥沃异常。森林种的腐殖质给土地提供了大量的肥,他们可以就近从林中取现成的腐殖质为土地补肥。 农事官请求陛下多多开发象郡的耕田,骆越人数太少了,这样下去好多良田都浪费了。 之前农事官跟着骆越使者来这里取良种时是秋季,正好遇见稻子成熟。他们还以为这稻子就是这个时候成熟的,和普通稻子一样,哪里想到它其实是三熟稻。 始皇帝看完欣喜之余还有些忧虑: “象郡良田虽好,可那边的气候实在难叫中原庶民适应。” 所以哪怕中原人口多到可以往象郡匀一些,也不是说说就行的。首先人家不想背井离乡,其次人家也担心过去之后会因为水土不服和瘴气、蛊虫病等原因丢了性命。 扶苏想了想: “那就挑愿意去的过去。” 又不是所有庶民日子都过得下去,总有人活不下去愿意拼一拼的。而且中原地区多的是庶民觉得收成填不饱肚子,里面就有部分人会为了良田迁徙。 这样的人当然不会非常多,但象郡反正也不大。他们又不需要迁几十万人过去把象郡填满,那里大部分地区目前还是森林呢。 所以在各地征召肯去的人,应该能凑够需要的人数。哪怕现在凑不够,等以后庶民家里孩子太多养不起时,就能凑够了。 卖儿卖女这样的情况实在是难以杜绝,倒不如官方直接出手给这些孩子一条活路。 水土不服可以用药调理,湿热地区的病症也能尽量防治,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力还是很强的。总之怎么样都比任由他们被父母卖去给人做仆婢、牵连后代也入奴籍要强些。 始皇微微颔首: “也只能如此了。” 他又拿起了海南郡农事官送来的奏报。 海南郡在珠江流域,纬度只比象郡高上些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