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页 (第1/2页)

吃的时候不觉得,后头猛喝水时才察觉到问题。 不仅扶苏在喝水,始皇也在喝。但始皇认为多喝点水就能解决儿子生病的隐患,非常值得,并不放在心上。 夏太医因而严肃地拒绝了太子殿下的建议,不愿意改正这一点。 既然陛下觉得可以,那他当然得听。 昨夜开始下的那场雪至今还没停,不过下得不如夜间那么大了,地上的积雪又是厚厚一层。 早间侍者曾去扫过,想清理出一条道来。结果没一会儿又被雪覆盖了,地上还凝结出了薄冰,走起来更加不便。 显然光用扫帚扫是不够的,侍者只好去取了墨家新研制的清雪工具来。最后发现什么工具也没有粗盐好使,直接将盐粒洒在路上,雪就会化成水流走。 恒山郡的治所严格来说距离海边并不是特别远。 自从仙湖盐池的盐被大量运送到各地售卖之后,海水晒出和煮出的盐吃的人就不多了。官方的细盐卖得不算贵,庶民有条件的都会选择物美价廉的细盐吃。 原本的海盐没了用途,直到大家想起来用它可以防止冷水结冰。前几天第一场雪落下时,广阳郡就紧急送了一批海盐过来。 虽然都是未曾经过过滤的粗盐,可反正也是用来除雪的,没有必要非得过滤。 用过早膳之后父子俩坐在桌案前赏雪。 依旧是昨日那个位置,因为没了人在外头打雪仗,倒是安全不少。 始皇取出之前没看完的书,继续阅读。扶苏则捧着温热的茶杯,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听蒙毅汇报各地传来的雪讯。 因为秋日那会儿提前给咸阳提过醒,各地早就做过防灾预案。如今虽然暴雪纷飞,引发的灾害问题倒是不算严重。 是以紧急的奏折不多,其他折子扶苏和蒙毅配合着也就处理了。始皇便能清闲地看看书,不必太为雪灾烦心。 蒙毅说道: “这些年棉花的推广种植成效不错,虽还做不到人人都有厚实的棉袄穿,北方这里每户至少能有一条薄棉被。” 像这样的防寒物资,自然得紧着最冷的地方优先供应。尤其寒灾在即,今年秋季收成的棉花基本都被运到北边出售了。 有些特别穷苦的人家,便允许他们赊账购买。倘若实在担心还不起账,也可用劳役抵债。 不过这都得是冬季过去后的事情了,冬季时各户还是窝在家里猫冬,不必烦恼还债的问题。 有薄棉被,日子就比往年好过很多。 以前他们连棉被都没有,再厚实的衣服也都是单衣。即便想往里头填充什么,也顶多找些柳絮芦苇等物,实在不怎么保暖。 那样的东西看着蓬松,一压就扁了。 一大家子共用一张薄被,听着好像很寒酸,对庶民来说已然是曾经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反正冬季也不用时常出门,全家一起裹着被子取暖,寒冬就能熬过去了。 除却这个,工匠们还研究出了用砖砌炕的法子。就是砖比较昂贵,底层庶民不一定用得起。 工匠还在改良烧砖技术,想降低成本。 等以后大家都能买得起了,不仅有暖炕可以睡,砖砌的房子也比他们现在住的那种安全,不会轻易被大雪压塌。 扶苏便问: “雪灾毁坏了多少房屋?” 蒙毅摇头: “有些地区雪灾刚起,还未统计出来。” 等雪彻底停了,数量才不会大幅增加。而且统计好的数量要报过来,还得在等一段时间。 扶苏又问各地灾民如何安置。 蒙毅答道有提前准备好的避难点,部分房子年久失修的庶民已经提前带着存粮过去居住了。 这样比房子塌了再救人要强得多,到那时人能不能救出来都成问题。而且救出来后存粮被压在房子底下,大家也不可能冒雪去挖粮食。 那些粮食或许冬季过去之后还能挖出来不少,不会全部损坏。可是这个冬季接下来的时间,被救出的灾民就没口粮了,全得官府接济。 灾民多了,就不一定能接济得过来了。 固执得非要在自家危房里待着的庶民还是少数,大家都对自家的破房子心里有数。有些房子没那么危险的人家都想去集中点避难,反正他们也没什么财产好叫人惦记的。 可惜大秦暂时建不出那么多避难点。 所谓避难点,其实就是之前没收的贵族府邸。那些贵族给自己建的家宅可牢固了,基本没有被雪压塌的风险。 庶民住在里头十分爱惜,每日还会主动清雪。官府基本不用派太多人过去协助,空出来的人手能做很多事情。 有些雪灾严重的地方,已经连部分官邸都拿出来用了。 以前六国还在的时候,庶民遇到天灾可没这样的待遇。一场雪灾下来,大秦的名声洗白了不少,倒是意外之喜。 虽然很惊喜,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