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部分 (第1/4页)

他没有因为岑迟的劝而释下心绪,只是忍不住又道:“为了这么无聊的事拖延,在下可不想再忍。如果错过了时间,今天傍晚赶不到下家驿站,他们燕家不介意露宿,可先生怎么能陪着他们耗?”

岑迟见高潜似乎有要到前面车队里理论的意思,连忙拉住他,劝阻道:“我也只是猜猜,也许别人是真有什么事,也说不一定……”

他的话刚说到这儿,前方车队里忽然发生了变故。

就听车队中传出一个人的声音,音色洪亮,中气十足,高声道:“燕九字,前行一阙。”

那声音微顿后,又道:“燕十字,前行二阙。”

那声音所挟着的语调,似乎是在发出一种命令。声音顿时,车队的中间就有一辆马车慢慢前行,但前后两端的马车依旧稳稳停在原地。

那声音接着又叫出了“燕十一字、十二字”的名头,施的都是前行的命令。

整个燕家商行的车队里,只有中间几辆马车在随着那命令一扬一顿的发出而慢慢活动,前后车辆的位置都没有变化,但中间部位已经空出了较长距离的一片空地。

对于长处在陆地行商的燕家而言,总商会早年就已经制定出一套专属燕家车队的口令,近年来也有其他陆商开始模仿,但大多都做不到燕家商队的恪守与规范。

那口令中的数字,代表的是车队中车辆的单独序号,但如果是在前后都有商队时,数字序号前的商会简称就有必要高呼以示警了。

此时北城门内的空地上,只有燕家一家商会的车队,可尽管如此,那发令人也没有省去数字序列前的商会番号。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燕家商队的指挥人员在引导车队行进时,所喊口令都是规范一致的,丝毫不会改动。

至于口令中的那个‘阙’字,则是专属于燕家行商活动中,距离的度量衡,燕家的一阕指的就是燕家商车一个车位要占的长度。

(448)、三辆马车

第二更,晚上还有第三更~

⌒⌒⌒

燕家对其商队行车列队的相关口令,管理到了接近军方兵士列阵口令那般严明的程度。 商界有一句话形容得很贴切:商界之争,譬如战场。因而燕家这个商界庞然家族,能把下面做事的人管成这个样子,也算潜移默化的形势造就。

此时在场之人如果熟悉燕家此类口令的意思,在听到车队前方传来的口令指引时,即便不走近亲眼看一看,大致也都能猜出车队的中间,现在空出了可停三辆马车的位置。

岑迟本来是要再劝高潜等一会儿,但在听到那几声口令后,他便顿了声。过了片刻后,他再开口时话已变了。

“燕家行商多年,一应事项布置都恪求完美,从未传出半路补货的事例,看来此次他们真的是在等人,想必我们很快也可以走了。”岑迟说完这话,就又爬回车内去了。

被他掀开后又垂下的马车门帘还在微微晃动,不远处就有别的马车轮轴转动碾地的声音传来。

高潜偏过头朝声音的来处看去,就见不远处驶来三辆马车,但从那马车的制式上看,三车都属于旅车,也就是载人所用。

载人旅车与载货商车本身从外表上看,区别甚微,但如果与燕家车队里那种又高又宽、显得四平八稳的商车比较起来,不同之处就比较明显了。

那三辆马车走得都不快,使高潜得以看清驾车之人。其实如果是寻常马夫也便罢了,但高潜赫然发现,手持缰绳操控为首那辆马车的人,恐怕并非一个寻常马夫那么简单。多看几眼后,高潜心中得出让他有些不敢相信的结论。

坐于为首马车驾车位上的人,仅从他发冠上嵌的那块碧玉的估算价值。以及他腰间挂的那把半露在锦袋外的算盘来看,即便他不是燕家那位少当家,也跟燕氏商会的决策高层脱不了多远的关系。

原本高潜还有些怀疑,这三辆马车或许是别的要出京都的大户人家所派,但看见为首马车上的那个冠玉青年人后,他不再怀疑,乘坐此车的人绝非等闲之辈,或许未必是燕家的族亲嫡系,但也绝对与这个大家族有不疏的关联。

只是,在明白了这一点后。高潜的心中又升起新的疑惑。

燕家这是要做什么?

虽说燕家如今的家业,已登上陆商之首,并且布施在昭国地域上的生意。也是占燕家总产业大头的,但燕家商会的总办事处却不在昭国地域以内,而是在燕家发家之始所处的西陲小国。

地处昭国以北,挤在北雁和西面的大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