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部分 (第1/4页)

马迹?

而这个问题现今已展露得很明显了,王氏皇庭似乎从来没这么做过。

这支兵卒数量占前朝常战军队总兵力五分之一的军团,既没有旗帜鲜明的帮过王家叛逆边军,也没有在当时的正统皇廷需要帮手时帮一把,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恰时思归?不,即便此军团的兵卒厌倦战争的心绪蓄积一久,一朝爆发出来,也不会显得这么齐整。…

这种表象极为诡异的大变故,定然是有人为引导所成就。只是石乙目前还无法想象,十多年前可能存在的一场密谋,两方首领向对方展示的谈判筹码会是何等具有说服力,能让这密谋达成,且密谋结果经历了十余年光阴磨练,至今还未变质。

除了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个时代的人,在行为准则上,遵守的礼教法度还比较“传统”,约束了盟约变质的速度,还可能是因为当初的盟约目标,目前还处于进展阶段,未能完全达成。

俗话说:同困苦易,共富贵难。此等谋国大事,当然不会是草草拟定,所以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在大事未成之前,双方合作的意志也会显得牢固一些。

倘若这种推想成为现实,石乙倒真要忍不住对推出此计策的某几个人道一声佩服。

此事万一谈崩了,后果不堪设想。

而在没有无线电、不能提前知会对方心意的时代,能把合作双方的心意拿得这么准,策划此事的人……应该说是某个谋士团队,实在可畏。

在没有高科技作为辅助工具的远古时代,多智之士更能体现其用处,智者可算是成为争权者最珍视的资源了。

但在石乙刚刚来到这个时代时,常常会感觉无所适从,因为他在前世经受的十几年教育所学,在这个时代能运用的到的地方很小。这是一个几乎不存在工业的时代,有许多他前世见过的自然资源,在这个时代不知是不存在、或是异名了、也许是还未开发?总之在他看来,可用资源匮乏得厉害。

至于历史知识的借用,那就基本上等于零存在。这个时代不存在夏商周的文明前启,虽然在眼下的昭历朝之前,的确存在一个周,但那显然跟他前世了解的那个周朝是完全无关的。

(571)、享受生命

这个时代与他前世所了解的古代历史唯一有共通之处的地方,在于制度。

大业帝国应该是全封建制,领土由几个大贵族分管,并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雇农,与奴仆无异。

之后取代大业帝国的周帝国算是开化了点,属于半封建制,半数富沃领土仍由贵族统管,雇农如奴。只有在那些穷山恶水之地,存在律法宽释的孤农,向当地官衙上缴一定的农税,土地可较为自由的开垦耕种。

但在这么一个几乎不存在工业的时代,要将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田地,要对抗的自然困境,简直复杂得难以想象。

若无水源,耕田以何为倚?

而有的地方虽然存在水源,但又难以克服土质硬实结块的问题。寻常的铁锄在这种地方根本无法掘土,有的地段强行深掘,土下交错纵横的老树根能让农民一边流汗、一边流泪。

烧山开耕的做法就更别想了。凡是允许孤农开荒的地方,大多都是人迹罕至的荒山,这种地方放一把火,很容易牵连几十里山脉。大火难灭,不但会引来官府的人,还会激怒可能存在于山上的强人,下山杀戮。

更别提荒山之中还少不了凶残猛兽,有时一家几口人出去开荒,回来时就得少人。一群人出去开荒,能获得点成果,但辛辛苦苦耕种下的粮种,到了秋收时还得万分小心野兽结群糟蹋。

开荒种田,在没有工业的远古时代,并非容易的事。若是有工业支持。机械翻土,深井灌溉,农药配合,农民手里再有几把防身的火铳。那便舒坦许多了。

只是一想到自己前世所处的那个科技文明的时代,开荒耕田已非难事,且早已进入科技产量化,但真正愿意务农的人反而越来越少,自由的耕地不再受人稀罕,离开了那处私宅。慢悠悠走在街道上的石乙脸上不禁流露出一丝冷笑。

前世所在的那个拥有先进文明以及科技的时代,为了填补这个有田无人种的资源空缺,已经造就了一种畸形的农科成果,转基因粮食产业链虽然能做到速产、高产,但弊端也已显形。除此之外,紧跟畸形步伐的还有医科和热武器科技。

想到前世干掉自己的那两颗子弹,石乙似乎还能感觉到后脑勺有些隐隐作痛,胃里一阵翻腾。

人站在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