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部分 (第1/4页)

援。因为有这样的靠山,阮洛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让余家崛起。

——只要余用肯采纳他的建议,开始择变。

至于阮洛,他当然不是被动接受皇权支援。在皇权与余家之间,阮洛所担负的角色,已不是简单的单向受益方。皇帝一方如此信任他,切开国库一角供他使用,阮父逝去后留下的那份荫泽当然也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全部,重点还在于阮洛有没有与借用国库相当的个人能力。

国库愿意借出现银供阮洛自行支配使用,是皇帝念在阮父昔日助他打江山功勋卓著而给他儿子的面子和信任,但借出去的钱终究还是要还的。

余家茶馆就是京都茶叶行里最先驶出的一艘旗舰,由阮洛代行皇命打造,驾驶这艘旗舰的主人还是余用,但这样一艘掀起金钱收益浪潮的旗舰一经驶出,立即引来效仿者无数。

如果举国百姓都只是缩挤在几个都城里谋生,不仅会滞缓全国发展,还会对当地有限的资源分配问题带来沉重负担。…

西北那片土壤结构不适合农耕的地方以前少有人居住,地方虽大却相当于一直在留空,如今这片地方出产的奶制品开始形成一条较为固定的销售套路,以京都为榜样,销售模式开始扩展到邻郡,成熟的食品加工工艺也让这种特别的食物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

西北那等以前钻不出收益的土地,如今有了别处无可取代的食品产量项目,对吸引移民也有着很强的帮助。

与其说是阮洛在帮余用发家致富,不如准确地说,是皇帝看重并确定了这片产业存在可以挖掘壮大的前景,并且此行业对壮大国朝资产也有长远利益,而余用幸运的成为了第一个试点商户,紧接着又无比幸运且顺利地获得了成功。

当然,时至如今。再思三年前帮助余用的目的,阮洛也无必要向余用解释透彻。

事实上,在阮洛名义上继承舅父的产业后,做了许多“善举”,不止是体现在余用一人身上,目的却都如这般实是代施皇帝指派。为什么茶道经商的第一个试点商户会落在余用身上?并非全部是因为余用开始走运了,在这件事定案之前,自然有一个团队对余家茶铺的潜力进行一套周全成熟的评估。

商道、政道其实存在不少异曲同工之妙。

知道这个评估团队存在的人应该会忍不住唏嘘,南昭这位皇帝陛下可以说是数百年来坐过龙椅的人当中最爱钱的一位。不过,这位皇帝因爱钱所生的行为好像与贪念这种卑劣性格无关。他是在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地赚钱。拿出治国的精力无比勤奋地在赚钱,他操持的社稷大业中,差不多有三成跟经商赚钱有关。

只是,让人费解的地方也在于此。

身为一国主君。在自己的领地上可以呼风唤雨。近乎无所不能。大多数君王没有天天泡在银子堆里。正是因为他们如果要钱花,似乎只要张嘴说一声就够了。

有哪个皇帝做得像当今天子这样,如此辛苦的四处扒钱?

他要赚取如此庞大的银色石头做什么呢?

他平时的生活看上去并不奢侈。为国朝民生建设而投入的财物支出的确很大,但还是没有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六成,剩下的那一半去了哪里?莫非他现在就开始在打算为百年之后的陵寝问题大行建设之事?

这样的猜测论调如果泄露出去,在民间传播开来,恐怕会引起诸多非议,但好在知道国朝财政收支比例的官员只有那么几位,只要他们别多嘴瞎嚷,便各自相安无事。

当然,能够接触到国朝核心账目的几位官员,自然是从一开始就经受了皇帝审查的。如今不论是他们于朝堂上所在的位置,还是生活的结构,都隐隐给他们划好了活动的方格。谁要是在这个时候“嘴欠”,那就等于是给自己找难受了。

不过,无论明里暗里对天子大做敛财之事的论调怎么讲,至少目前这位皇帝的能力与品格都可算无可挑剔的了,跟着这样一位人君做事,总是利大于弊的,总比旧朝那位皇帝强上不少。至于几十年过后朝局风向如何变化,任谁现在就操心这个未免过于闲得慌了。真正掌握实权的人更喜欢多做少说,因为没人现在就闲得嘴痒大肆谈道这方面的事,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也是因此,关于阮洛近乎全资帮助余用的这件事,纵使有商界资深人士觉出了异样,却再无法深究一步。…

怪则怪矣,就是无人道出所以然来。

而没有这番觉察的商人就没有这些思虑不透彻的烦恼了,他们只会羡慕以及嫉妒余用的好运气。倒是没什么人因此性格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