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赵匡胤掀起政治风暴,马家渡之战,岳飞的成长 (第1/8页)

好书推荐: 抗战之野战独立团

稍微低级一些的文武百官离开了,但在场的赵普等宰相、高官们的心中,却一个个七上八下。

如果有人觉得大宋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士大夫们就能拥有和赵匡胤抗衡的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赵匡胤是一个五代末期的人物,而五代十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武人治天下,谁拳头大谁能称王。

换言之,如果赵匡胤想要延续武人治天下的策略,对于早就已经习惯了这个策略的天下人而言,完全没啥问题。

但赵匡胤不愿意。

在五代十国之前,所谓的“士大夫”其实就是士族门阀。

门阀自东汉开始兴起,在隋唐达到鼎盛。

武则天改朝换代,杀掉了一大批门阀。

随后黄巢起义,对门阀进行了肉体灭绝。

再紧接着是朱温开启的五代十国,彻底钉上了门阀的最后一块棺材板。

五代十国是一个军人争霸的历史,也是门阀彻底落幕并退出舞台的历史。

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想要限制军头,免得大宋重现五代十国的灾难。

所以,就有了“杯酒释兵权”。

但问题来了,赵匡胤是开国皇帝,有能力处理门阀。

等赵匡胤死后,将来的大宋皇帝还能有这个能力,世世代代的压制军头吗?

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制度,能一直保持对军头的压制。

换句话说,赵匡胤需要找到一个新的阶层,配合皇帝一起压制住武人阶层。

找谁?

门阀?那都已经死完了。

宋初的情况是,许多门阀的后代旁支确实逃过了黄巢、朱温乃至五代十国,可“门阀阶级”是彻底被埋葬进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赵匡胤也不想复活门阀,复活了无非就是走东汉到隋唐的老路,对大宋将来的皇帝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必须要重新创建一个新的文人阶层,既要避免军头执政,又要避免门阀危害。

他想起了科举。

科举由隋炀帝创立为制度,在大唐时正式盛行。

但大唐的科举还是有诸多弊端,基本上都被门阀子弟垄断。

赵匡胤开创性地改革了科举,给了天下所有读书人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新赛道。

由此,他培养出了全新的大宋士大夫阶层。

赵匡胤原本以为大宋士大夫会让大宋长久地持续下去。

可金幕的出现,靖康之变和赵构两部盘点视频,让大宋所有人都遭遇了当头棒喝。

士大夫治国的弊端在这两部视频之中展露无疑。

文人,骨子里就是软弱的。

李纲、宗泽这样刚强的士大夫,终究是文人里的极少数。

汪伯彦、黄潜善、秦桧乃至吕颐浩,这种软弱的主和派、投降派,才是文人之中的大多数。

别人毁不掉士大夫阶层,但赵匡胤能。

他是大宋的开国皇帝,他一手缔造了这个帝国。

他能把军头们打压下去,自然也能摧毁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士大夫!

所有人都开始恐惧了。

难道说,今天就是大宋士大夫版的“杯酒释兵权”?

就在这种几乎完全凝固的气氛中,赵匡胤缓缓开口了。

“这份奏折,朕看过了。”

“上面所说的很多事情,都已经被验证是真的。”

赵匡胤的目光看向了宰相赵普,冷冷道:

“赵普,朝廷已经禁止在永兴军路(陕西)和秦凤路(甘肃、青海东部)砍伐木材进行私人售卖。”

“而你,却以宰相之权命当地地方官派人私自砍伐木柴,运送到汴京之中给你建造房屋。”

“不仅如此,你建造房屋之后竟然还将剩下的木材公然在汴京之中出售,向买家声称此乃宰相家木材,随意购买无需担心犯禁。”

“可有此事!”

听着赵匡胤的厉声质问,赵普的额头不由沁出汗水,赶忙解释道:

“陛下误会了,那是下面的人擅自曲解了臣的意思,臣只是让下人去采购木材,万万没想到他们居然狐假虎威去找永兴军路和秦凤路的地方官。”

“臣忙于政事,疏忽了对府中下人的教导,还请陛下治罪!”

太子赵德芳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也不由暗自佩服赵普。

原本是一件违反了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