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第1/2页)

“林大人,”全领域寂灭号升空南归之前,林有德的卫士长来到他身边,在他耳边报告道,“有两名自称科学家的法国人想要见您。”

林有德一听科学家就反射性的皱起眉头,最近来他这骗吃骗喝的所谓外国科学家实在太多了,他都有点烦了。但做出一个无条件支持最新技术研究的姿态是他自己定下的政策,轻易改不得。

于是林有德耐着性子问:“他们有报名号和研究领域吗?”

“为首的叫劳贝夫,说是在为法国海军设计潜艇。”

林有德一听来了精神。

“起飞推迟,把那两个法国人带上船来。”

林有德的命令被高效的执行下去,很快,两名法国人被带上了军舰。

提到潜艇,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德国,这是U艇在两次大战中打出的名气所致。但实际上,1900年前后潜艇技术最先进的,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法国。尤其是法国,在美国人还在捣鼓他们的小型潜艇霍兰德的时候,法国人已经在1898年造出了具备现代潜艇大部分基本特征的试验艇。

这艘双壳体双动力的潜艇,才是现代潜艇的直系祖先,但法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造出了多么牛逼的东西,毕竟那个时候鱼雷性能太差,水面舰艇用都很不靠谱,别提上潜艇了。

而且最先发现法国人潜艇的价值的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俄国人。俄国人在巴尔干半岛附近的海面上吃够了强大英国海军的亏,他们急需一种能打破英国人海上力量垄断的新式武器。

于是俄国人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了三条采用法式设计的潜艇。

正是这三条潜艇,让德国海军意识到,潜艇已经具备作为海军的正式武备的资格。

当时德国海军同样要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他们需要一种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的新武器。

于是德国开始了自己的潜艇之路。

林有德对上个时空的这段历史相当的熟悉,他知道设计出近代潜艇的直系祖先的法国工程师,就是这个劳贝夫。

他奇怪的是,法国海军刚刚从自己这里买到鱼雷,按理说更应该全力发展潜艇,这人怎么跑来投奔自己了……

和劳贝夫见面之后,林有德单刀直入的提起这个问题。结果法国人一脸愤愤不平的表示,法国海军认为拥有天眼和神算的强大战列舰配合装备新式鱼雷的装甲巡洋舰,再辅以小型的潜水舰,才是未来海军的标准配置,美国人霍兰德的思路才是正确的。

劳贝夫据理力争,却没有效果,最后一怒之下走人了。

他不是来投奔林有德的,而是来找林有德辩论未来海军水下力量发展方向的,按法国人自己的说法就是:“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这就是法国人,搞学术也能这么充满浪漫情怀……

林有德眼一斜,瞄了眼工程师那出落得相当水灵的女儿,随即表示:“不用争论了,我赞同你的看法,我雇用你在我的船厂里继续设计和建造潜艇。”

法国人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凭着自己的浪漫天赋意识到了什么,他同样瞄了眼自己的女儿,张嘴就要说什么,林有德却抢先开口。

“而且,我不要你给我造纳维尔号那样的垃圾。我需要一艘采用水滴形船身,在水下能跑20节能追上所有水面舰艇的东西。”

“那不可能,”法国人直接摇头,“水滴形可以在水下获得很好的航速,但在水面,面对波浪,这船不管航速还是抗浪性都令人难以接受。你的船员在潜入水下猎杀敌人之前就已经被晃得半死,运气不好遇到什么台风之类的直接就沉了。”

林有德笑了。

中学的时候林有德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二战时候的潜艇做得跟船一样,二战后却变成了大雪茄?上了大学之后他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专门蹲在图书馆看了好几个版本的潜艇发展史。

所以林有德很清楚,二战以及二战前的潜艇之所以长那个样子,是因为潜艇的电动机全速运作可能只能跑10多海里就没电了,就算以经济航速航行,撑死跑个百来海里。

所以,那个时候潜艇只是“能潜水的远洋鱼雷艇”出海巡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水面上呆着,这就需要船体有着比较好的抗浪性,以及较低的水面航行阻力。

这个时代潜艇之所以配火炮也是基于这个考量。

这些设计,无疑和当时的技术水平,尤其是电池和电动机方面的技术水平息息相关。

但这种设计,使得潜艇水下航速变得更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