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 (第1/4页)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搞了次屠城,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一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昀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慈禧等一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一通,着实是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

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宋美龄拿了),还是收归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

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做出的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

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1607'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

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

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

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 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

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这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 '1608'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