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1/4页)

的决定,坚决拥护杨廷和所说的对的事情,而且我们并没有散掉,反而变得更加团结了。

事实上,汪俊的确做到了,他联合七十三位大臣一起上书,内容自然是陈腔滥调,连朱厚熜看了都不觉得气愤了,斗了三年就是为了兴献王和兴王妃的称号,朱厚熜已经习惯了便不再生气了,只不过双方依然在苦苦坚持。这不是赌气,也不是说皇帝和大臣都闲的没事做才为了此事斗来斗去,而是为了一个理字和一个礼字。更何况到了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次这方面吗,所讨论的一言一行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斗争,一种权利的斗争,上层决定权的权利斗争。

礼部尚书汪俊在文书的结为标注,“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这就是**裸的在告诉皇帝,我们人多势众,你是斗不过我们的,文官集团可以**纵大明的一切,若是你皇帝不依我们就不做的别的事情了,国家大计咱们也不管了就围绕的此事讨论吧,讨论不出来个四五六誓不罢休。大臣们以为自己的呐喊会对嘉靖皇帝朱厚熜形成一种威胁,就好似以前跪地不起山呼万岁一般能达到一种文明的逼宫和胁迫,朱厚熜若是不听耳畔就情等着被这么多大臣天天聒噪吧。

但朱厚熜看到奏折,并里里外外的理解了这份奏折表面和内在的意思之后,只是微微一笑,他要告诉这些文官们,有理不在声高,朕要找人舌战群儒治治你们——即刻诏张璁等人进京。

第五十九章 打皇帝

这下大臣们都歇菜了,他们不敢忘记杨廷和是怎么失败的,不得不承认张璁在礼学的辩论上造诣那不是一般的高,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切中要害说的句句在理,成功击破这些所谓继承国家正统的论调。于是乎大臣们瞬间软了,同意了皇帝号的问题。

这几年朱厚熜步步逼近,一点点的蚕食,陆炳出征之前与杨廷和商量的结果,让朱厚熜给父亲兴献王弄了个兴献帝的称号,这也算有帝号了。可是如今杨廷和退了,于是朱厚熜更觉得无所畏惧了,故而他要为自己的父母进一步争取皇帝和皇后的称号了。

自古得天下面南背北之人都会给父母追封个皇帝和皇后的称号,而且要光鲜明亮好听大气,只不过那些都是开国的皇帝,杀伐由心一言九鼎,少有朱厚熜这般过继之后继承皇位,然后再给亲生父母不是皇帝之人加封的案例,所以前朝古事没得借鉴。

弘治皇帝在位多年,自然不能因为给兴献王称号而把弘治皇帝的称号去掉,那就是大逆不道了,就是皇帝也不行。可是既然朱厚熜是兄终弟及,继承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皇位,那么怎么也得符合皇明祖训的论调吧,故而还得称弘治皇帝位皇考。而大臣们退却后给了兴献王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带皇帝字样,叫做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朱厚熜欣然接受,命张璁回去吧,两方终于谈妥了,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可是没过几个月朱厚熜又变卦了,他认为本生太难听了。对于此要着重解释下,朱厚熜虽然倔强,比如陆炳说了不少海禁的缺点,会导致对后世的影响等等之后,朱厚熜依然坚持己见,这叫皇帝一言九鼎岂能朝令夕改,若是旁人称赞那便是圣目慧明不被假象蒙蔽。

可如今朱厚熜突然变卦,本与大臣说好的事情又反悔了,那又会有弄臣称呼这叫圣意便通,亦或者归结为皇帝能够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实乃隐忍的大策略。总之天下是朱厚熜的,说句粗鄙不堪的话,那就是朱厚熜放个屁都有人能写出来这个屁怎么好,怎么好,顾气养颜,提神明目云云的。

朱厚熜已然选择诏张璁入殿,因为他内心对本生俩字儿膈应的很,本生,本来生的,也就是说后人说起父亲兴献王和母亲兴王后的时候,要这么说:朱厚熜本来的生他的爹是xxx皇帝,而他爹是弘治皇帝。这不是扯淡吗!

总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件事儿,另一场政治上的大争斗大辩论开始了。

陆炳边想着京城内发生的这一切,边走到了奉天殿门口,经过太监通秉,陆炳被宣入内。朱厚熜坐在龙椅之上,低头批阅文件,并不搭理陆炳,陆炳肃立在那里也不说话。过了许久,朱厚熜才沉吟一声:“陆炳,你挺厉害啊,私调兵马攻打东瀛,另外虽然对御史和宦官你请示了朕,但是对自己手下的将领可是说杀就杀啊,朕看你的眼里怕是没有朕了吧。”

陆炳没有立刻趴下疯狂扣首祈求饶命,却脸色铁青的站在那里不说话,说实话陆炳心中很气,若朱厚熜不是九五之尊,若不是陆炳还有一丝理智,他早就冲上去把他揪下来暴打一顿了。陆炳心中暗骂:老子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