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不可能再像商鞅变法时让百姓渔猎自救便没事了。如果出现要饿死上百万人的大饥荒,秦国必乱,至少五十年内都恢复不了元气,那么赵国虽然付出了十万军队的损失,至少眼前的危机得以解除。”

“的确是非常有效的战术,只是这样做惨无人道,就不怕受到诸国谴责,而被各国合力灭掉吗?”,郑南臣脸上的肌肉一阵抽搐,为求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很多,但坚决到了这种程度的,恐怕就只有赵抗一人了。

“春秋无义战,更不要说战国了,其他五国利益不均,是没法联手的。而且秦赵两国两败俱伤,他们其实是最开心的。”,赵抗笑道。

“公子说的很有道理,但是秦国的情报网远比赵国快速可靠,秘密出兵的消息很难不走漏啊!”,郑南臣点头道。

“的确是这样没错,但就算这样,秦军除了调回主力以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而数十万大军如此远距离的调动,赵国的间谍就算再没用也不至于发现不了吧。那让李牧撤军就是,反正不必在长平一带和秦军对峙,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就算赵国没发现,那十万人全军覆没,也比四十万人砸进去要好得多吧!虽然这的确是军事冒险行为,但是却是当时最可行的战术,这叫两害相权取其轻!”,赵抗的战略思想融入了古代与现代的智慧,即使是现在的第一人居鹏,和来自另一个时空的陆仁,都比不上,他欠缺的,只是实战运用。

“原则上我是反对冒险的,但是如果未来的发展已是必败之局,那么我便愿意孤注一掷!事实上,我先前想到的战术,那时未必没人想到,毕竟那是中国历史上人才最多的时代。但是,他们不敢用,因为一旦失败,后果太可怕,他们宁可老老实实地硬拼等死。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宁可无过而亡,也不愿拿整个国家的命运去冒险争得一线生机。但是你看得出,我与一般人不大一样,若我是赵王,没有人可以阻止我这样做!”,赵抗最后做了总结,也表达了他不愿受任何人掣肘的心声。

“看起来他的野心很大,不过这样也好,普天之下,能够理解我的,恐怕也就他一人了,而他的方法应该也是最有效的”,郑南臣郑重地朝赵抗稽首三次,“从此以后,公子便是在下的主公了,属下此后任凭主公驱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起来吧,心里知道就行了,何必搞那么多形式呢?”,赵抗只是淡然一笑,“我还没有讲完呢,先前所说,都是诡道;下面要讲的,才是兵法的正道,毕竟能不冒险,谁想冒险啊?”

“无论多么高明的计策,只要存在失败的可能,便都是冒险,一旦被识破便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那些出名的谋将看似很了不起,但只不过是运气好,没有遇到比他们更加高明的对手而已,我是不会学他们的。真正厉害的谋略,是要对方就算猜出了你的意图,仍然毫无办法,这就是所谓的阳谋。阳谋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对方确实不可能有办法破解,这种阳谋无疑是最完美的,除非遇到那些极其罕见的情况,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要举例的话,春秋末期晋国为了削弱楚国,派将军到吴国传授先进的战术思想,使吴国崛起,对楚国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从此一直到三家分晋,楚国再也没能威胁到晋国。这一计策,对当时的楚国来说,是无法破解的,因为晋楚实力相近,楚国没有打败晋国的能力;而当时楚国地广人稀,吴国这块没有充分开发的土地对其并无多大价值,就算费力打败吴国反而会得不偿失,所以楚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阳谋逐渐生效。”,说到这里,赵抗忍不住笑了,“不过这个阳谋虽然无法破解,但是楚国倒是可以采用其他的办法针锋相对的,不过今天时间已经不多,我就不铺开了。也就是说,阳谋尽管本身无法破解,但并不是用了阳谋就会无敌,这一点你要牢记。”

“多谢主公教诲”,郑南臣已经不会再把赵抗当做小孩子来看了,事实上赵抗的话确实令他获益匪浅,完全有资格当他的老师了。

“第二层次的阳谋就要稍差一些,对方并非无法破解,只是代价太大他们付不起而已。举例来说,我此前的打法并非无懈可击。如果金人发起狠来,撕毁和议起大军南下追击,我这支成军不久的人马恐怕难以保住。但是他们要是这么做,不但失去信义,更会为了我军这样一个目前的价值还不算大的目标付出不下十万精兵的损失,他们赔不起。毕竟金军水军太弱,不拼上老命,是无力渡过淮河消灭我们的。金国实力大损的话,不光大宋,连西夏都可以对其构成威胁了,这是他们绝不愿意看到的。”,赵抗很自然地顺便介绍起魔军此前的战况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