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第1/4页)

交给赵国,作为补偿,大食人在锡兰岛购入商品的价格,不得高于两国开战前在南洋购入的价格。另外,大食不得派人到赵国境内传教,作为交换条件,赵国承认天竺本土及锡兰岛以西海域为大食的势力范围,保证不主动对其发动攻击,但是当受到攻击时赵国保留反击的权力。于是,本来与此无关的天竺反倒成为了牺牲品

在暂时消除了大食的威胁之后,为了牢牢掌握住锡兰岛,赵抗决定发动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矛头直至天竺最大的痼疾——种姓制度!与此同时,赵抗向国内发出命令,立即征集十万移民前往锡兰,以稳固当地的统治,并且尽量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再移民二十万过来。这样一来,就算全部当地人都抵制反抗也不必担心了。

正如赵抗预料的一样,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首先,那些高种姓的本地居民就极力反对,但他们毕竟数量有限,赵抗根本就不担心,而且,这倒正是个没收他们家产的好借口。可是那些低种姓的人居然也大多反对,这就令赵抗十分惊愕了,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他们不愿意和比他们更低等的种姓平起平坐

这种情况已经令赵抗相当愤怒,不过他还不算很担心,因为按照利益决定论来说,至少那些最低等的“贱民”是会全力支持他的。但结果却令他极度抓狂,大部分的“贱民”在长期的压迫下已经变得十分麻木,根本就没有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念头,所以起来支持改革的“贱民”也寥寥无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像阿提拉这种有婆罗门血统的“贱民”,又轻视出身比他们更低的“贱民”,所以“贱民”这个阶层因此完全成了一盘散沙。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看着这一切,赵抗怒气填胸,几乎想要将这个毫无斗争精神的民族彻底灭绝。但赵抗还是很快就冷静了下来,虞允文当初曾经告诫过他,无论自己有多强,也绝不可同时树敌过多。而且赵抗还发现了另外一个严重问题,使得他不得不暂时依靠婆罗门的力量。那就是天竺的语言实在太多了,几乎有上千种,而梵语虽然是通用语,但只流行于上层,主要是婆罗门种姓。赵抗手下可没那么多土语的翻译,而梵语的翻译则要多得多,所以他只得基本上保留了锡兰原有的社会结构。

不过这时赵抗脑中突然涌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主意,“你们不是很习惯等级制度吗?那我就给你制定一个新的等级制度!”。与一般的等级制度按血统出身来分类不同,赵抗的新制度是按语言来分类的,说汉语用汉字为上等人,说梵语用梵文的为中等人,而只会说土语的那些人则为下等人。随后赵抗又规定了三等人各自的待遇与相关政策,这样一来,锡兰的汉化进程将大大加快。而婆罗门对屈服于强大的征服者这点并不感到屈辱,只要让他们仍然凌驾于那些原来的低种姓和“贱民”之上,他们便不会有太多不满。

由于得到那些婆罗门的支持,赵国对锡兰岛的统治没过多久就变得难以动摇,可是,一个另外的问题却摆到了赵抗的面前,锡兰岛距离赵国的统治中心太远,而且居民还是外族,直辖是很难的。那么,任命谁来担任锡兰的总督呢?

用郑南臣?赵抗倒不担心这样一来,郑南臣权力过大难以驾驭,他一向都是敢于放权的。可是,一来郑南臣是海军将领,不应该将他定死在一个地方;二来,他不通梵语,这处处都要用到翻译的话,实在是很影响效率。所以赵抗很快就打消了任命郑南臣为总督的打算,而且因为这第二个原因,汉人官吏似乎目前都不适合担任总督一职。更何况,目前赵国在行政人才上还是比较缺乏的,能胜任近似于国王的总督一职,需要相当的才能,而锡兰岛新占不久,日后又会成为战争的前线,赵国大概也就虞允文才有这个才能了。但那样就是大材小用了,这下赵抗真犯愁了

“如果轩辕学院的学生中能出现一批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就好了”,这时赵抗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点子,“为什么非要设立总督?我想这样搞也许可以,将锡兰分为十三个自治县,任命当地人为县长,但军权则统一到南臣手中,以利于统一调度。另外,为了避免地方上产生独立倾向,还要设立一个书记官,他的职责很简单,就是将重要的情况向郑南臣通报。另外如果是协调类的工作,也可以令其独立完成,但完事后仍需上报。这人选嘛,就由南臣自己来定好了!”

郑南臣听后深表赞同,他还建议增加书记官的权限,因为地方高度自治,所以权力大点也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他则可以将精力集中到军队上去。至于人选嘛,他推举了阿提拉,贱民出身,又通梵语,而且上次立下大功到现在还没封赏,也不见他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